周氏针刺效应技术对治疗窦性心率过速的确切疗效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对治疗窦性心率过速的确切疗效

周红安

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时称为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心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状态下可因运动、焦虑、情绪激动引起,也可发生在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在发热、血容量不足、贫血、甲亢、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低钾血症、心衰等其他心脏疾患时极易发生。该病在控制原发病变或诱发因素后运用周氏针刺效应技术即可治愈,还不易复发。

运用针刺效应技术,针刺CH17(1-3)等穴段通过抑制心脏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明显升高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家兔血浆中NO 含量和NOS 活力,最终达到减慢心率的目的。针刺CH3(1-3)等穴段可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调整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家免心率。而针刺CH1等穴段可能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促使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家兔心率向正常状态恢复。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riability)能动态地反映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及其活动规律,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研究表明针刺“CH3(1-3)”、“CH18”等穴段均能显著改善家兔的心率变异性,表明针刺“CH3(1-3)”、“CH18 ”等穴段均能调整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调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的适当比例,有益于心功能的恢复,改善心肌缺血的状态。针刺“CH3(1-3)”等穴段可以使海洛因依赖家兔降低的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迷走活动加强,交感-迷走神经的均衡发生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得到良性调整。

针刺对异常心率的调整具有穴段特异性双向良性调整的特点。针刺“CH17(1-3)”等穴段能提高心动过缓家兔的心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效果比较,提高心率的效应不同,其效应大小趋势治疗组针刺“ CH7(1-3)”、“ CH17(1-3)”等穴段组明显优于大陵组(P=0.005)。 针刺“解溪”、“足三里”、“犊鼻穴”与治疗组比较,均无提高心动过缓模型家兔心率的作用。

运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窦性心率过速病症60 例,其中,100次/分钟-110次/分钟的患者22例,三个疗程治疗显效100%,有16 例治愈,治愈率为72%,治疗五个疗程后,余下5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110次/分钟-120次/分钟的患 者27例;治疗三个疗程显效率为100%,其中,有13例治愈,治愈率为48%,治疗五个疗程后, 治愈率为96%;121次/分钟以上的患者11例,治疗三个疗程显效率为100%,其中,有3例治愈,治愈率为27%,治疗五个疗程后, 其治愈率为92%。通过针刺双向调节交感神经,而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是影响心力过速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善心肌Ca2+的传导,从而降低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