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分子与免疫细胞的调节效应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分子与免疫细胞的调节效应

周红安

1、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分子的调节

1.1 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G) 的调节

免疫球蛋白系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大类。前者主要存在于体液中,执行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是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两大部分。可变区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恒定区包括补体(complement)结合部位和Fc受体结合部位。当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结合后,一方面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另一方面,其Fc段与细胞膜表面Fc受体结合后可引起K+、Na+内流,并激活巨噬细胞(phagocytes),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使某些能表达Fc受体的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针刺效应技术可影响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实验表明,连续针刺健康人上DG6(1-3)穴段10天后,血清IgG、IgA含量虽然都在正常范围内变动,但针后均较针前有所增加。其中IgG较IgA增高明显,而IgM基本无变化。 对中老年人或感染性患者针刺IS9(1-3)穴段,能使IgM普遍地显著升高, 同时能使其血清IgG、IgA、的含量增高。对过敏性患者而言(如哮喘病人),针刺对其血清IgM、IgG常呈双向调节作用。

1.2 针刺效应技术对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的调节

补体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补体的存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后,一方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使得各种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细胞膜,导致细胞溶解或造成细胞内钙超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另一方面,激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蛋白水解片段可介导体内各种生物学效应。 实验证实,无论对正常或异常机体而言,针刺IS1(1-2)、IS3(1-2)、IS4(1-3)等穴段后,不仅使其血清补体含量增多,而且还能使补体效应普遍提高。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可使放疗、化疗病人的血清补体升高。另外, 针刺也可使备解素、调理素、溶菌素和血清杀菌素明显升高。

1.3 针刺效应技术对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调节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在很多情况下,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因子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特异受体而表现其活性,如介导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和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诱导细胞凋亡(apoptosis, APO),刺激造血。针刺效应技术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较多的首推白细胞介素-2(IL-2)。实验证实,当我们针刺IS6(1-4)、IS8(1-4)等穴段对机体内IL-2水平有着明显而确定的影响。针刺“TC1(1-2)”、“TC3(1-3)”、“TC4(1-2)”等穴段可明显改善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低下的IL-2,能提高正常家兔IL-2诱生水平,同时能使脾淋巴细胞内IL-2含量升高。针刺IS6(1-4)、IS8(1-4)、TC4(1-2)、TC6(1-3)等穴段能调节机体内其他细胞因子如IL-5、IL-4、IL-6、IL-1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等的合成、分泌及其生物学活性。此外,针刺还能诱生干扰素(interferon, IFN),且不同手法和穴段均能不同程度提高IFN效价。实验还表明,刺激量、刺激方式及其持续时间和间隔期的长短均可影响其促诱生或诱生干扰素(IFN)的效果。

2、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细胞的调节

2.1 针刺效应技术对白细胞的影响

针刺正常人或动物后,可提高白细胞数量。多数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对白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以正常家兔为例,针刺双侧“DG6(1-3)”穴段,针刺后30分钟,末梢血液中白细胞总数较针前往往有一个抑制相,而后逐渐上升,针后2小时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24小时恢复正常。由此可见,针刺激后白细胞总数先呈现一个降低相,而后出现增高相,但总的来说以增高为主,其中又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最为明显。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阑尾炎疗效显著,针前白细胞增高者,针后可明显降低。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白细胞降低和炎症时白细胞升高,两者对针刺的反应是不同的。前者,白细胞在针刺后升高,后者白细胞在针刺后降低,说明针刺对低下的或亢进的白细胞均有调整作用。临床观察发现,对肿瘤患者放疗或化疗后的白细胞降低者,针刺疗法可使其白细胞数明显上升。实验研究证明,针刺可使正常人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如针刺DG6(1-3)、TC1(1-2)、CH3(1-3)等穴段,可使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杆菌的吞噬指数明显提高,有的可提高1~2倍,针刺对菌痢或阑尾炎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一般于针后2小时可见显著增强,8小时达到最高峰。针刺的以上效应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当白细胞功能状态处于降低状态时,针刺可促进其吞噬作用;当白细胞功能处于活跃状态时,针刺可使其吞噬指数下降;当白细胞功能状态处于正常状态时,针刺对其影响不明显。总的来说,针刺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调整作用。

2.2 针刺效应技术对吞噬细胞(phagocytes)的调节

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macrophage)系统及中性粒细胞两大类,二者均具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体,巨噬细胞胞内富含溶酶体及线粒体,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不仅能杀伤胞内病原体,亦能清除体内凋亡的细胞及异物。中性粒细胞内富含溶酶体、过氧化物酶和各种杀菌物质,对化脓菌有很强的吞噬及清除作用。除吞噬作用外,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如IL-1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IL-6能诱导成熟B细胞分泌抗体,促进T细胞分化;IL-12能激活NK细胞并增强其杀伤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分泌IFN等其他细胞因子,诱导T细胞的分化。

实验证明,针刺效应技术对机体内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当机体吞噬功能低下时,针刺可使其吞噬作用增强;当吞噬作用过于活跃时,针刺可使其吞噬作用指数下降。针刺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家兔“DG6(1-3)”穴段,5天后发现可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显著升高,而血清溶菌酶无明显改变,提示针刺时血清溶菌酶水平并不一定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同步增长。

2.3 针刺效应技术对B淋巴细胞(Lymphocyte)的调节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抗体生成细胞。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及其分泌的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分泌型的免疫球蛋白执行多种免疫功能,在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刺效应技术对B细胞的调节主要影响B细胞的抗体生成,体现在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此外,B细胞激活时可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各种免疫应答调节,因此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应答的双向调节作用也体现在针刺效应技术对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调节上。

2.4 针刺效应技术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

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成熟为T细胞。T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表面有多种功能性分子,其中最重要的是T细胞受体(TCR),TCR与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分子构成复合体CD3分子,当TCR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由CD3分子向胞内转导T细胞活化信号,在其它有关信号的复合作用下,启动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作为免疫效应细胞主要执行两方面的功能,即介导迟发性超敏反应和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T细胞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可辅助其他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调节免疫应答。

针刺效应技术对T细胞亚群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1)针刺效应技术对T细胞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和调整性,其效果与机体原有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2)针刺效应技术对CD4+T细胞的影响较大,而对CD8+T细胞的影响稍小;(3)针刺效应技术可使紊乱的CD4+/CD8+比值趋于正常。针刺效应技术对T细胞亚群影响的可能机理与途径为:针刺效应技术对穴段造成适当的刺激,通过相应的传入机制,使机体内源性的阿片肽释放,释放的阿片样肽作用于淋巴细胞膜上的脑啡肽和内啡肽受体,从而激活淋巴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其在增殖和扩大的过程中,合成和分泌IL-2,使外周血液中IL-2增多,增多的IL-2又可使淋巴细胞分裂和增殖加速,这样的连锁反应使机体外周血液中T细胞总数及亚群增高,从而执行各种免疫应答。

2.5 针刺效应技术对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的调节

NK细胞又称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干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NK细胞可分泌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各种细胞因子,产生免疫调节作用。大量实验证明,针刺效应技术能提高机体内NK细胞数量,也能提高NK细胞的生物活性。

2.6 针刺效应技术对抗原提呈细胞(Ag presenting cell APC)的调节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的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巨噬细胞等,这类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

针刺效应技术可调节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这是当前针刺效应技术对抗原提呈细胞最确定的影响。当机体吞噬功能低下时,针刺效应技术可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一方面加强了抗原在机体内清除,即加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另一方面,通过巨噬细胞对抗原提呈,加强了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相反,当机体吞噬功能过分活跃时,针刺效应技术一方面可控制炎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行负反馈调节。

2.7 针刺效应技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

体内的红细胞具有若干免疫相关物质,如补体受体等。有粘附、溶缩抗原的能力,清除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保护组织免遭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观察表明,针刺RM5、US7(1-3)等穴段可使人体红细胞C3b受体升高,说明红细胞免疫粘附活力增强,同时,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降低。甲亢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偏低,针刺可使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上升。 动物实验发现,采用中强手法分别针刺家兔的“RM8”、“RM9”及“ED2(1-3)”等穴段,可使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增强,其中以“ED2(1-3)”穴段作用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