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调节作用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调节作用

周红安

针刺效应技术对许多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这与针刺效应技术调节免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研究较多、疗效较为肯定的免疫性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支气管哮喘、衰老等。针刺IS7(1-2)、IS6(1-3)、IS8(1-3)、IS3(1-2)等穴段在临床上具有确切的疗效。                                                                         

1、 抗炎与退热作用

长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针刺效应技术不仅对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过敏性炎症也有一定疗效。针刺效应技术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从而减少炎症渗出液;并能促进炎症吸收,可减轻炎症区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与淋巴循环,减少血液和淋巴液的淤滞,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同时可控制和缩小炎症灶坏死面积,抑制肉芽组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

针刺效应技术对细菌性炎症与非细菌性炎症均有一定退热作用。对56例咳黄痰患者进行的针刺止咳退热的临床观察,针刺CV3、NS8(1-2)、CA1(1-3)、RU7等穴段,每日针刺一次,观察48小时,结果发现所有针刺组患者体温在2小时内恢复正常比对照组显著缩短,并且无一例再回升,而对照组患者仍有回升现象。针刺CV3、NS8(1-2)、CA1(1-3)、RU7等穴段治疗36例由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大部分患者在针后2小时内退热,1小时内控制住急性细菌性痢疾。

2、 针刺效应技术抗肿瘤作用 

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肿瘤发病率增高,肿瘤生长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一般认为细胞免疫是机体抗肿瘤效应的主要机制,特别是CD8+ T细胞、CTL(CD8+细胞毒性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一方面通过其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上的肿瘤抗原,通过溶细胞作用,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 IFN、TNF等,间接杀伤肿瘤细胞。在大多情况下, CD4+ T细胞辅助T淋巴细胞对于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诱导以及免疫记忆的维持是必不可少的。此外,NK细胞与巨噬细胞也与抗肿瘤机制密切相关。实验证明,在化疗前,CD8 +T细胞处于正常范围的低值状态,CD4 +T细胞则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在化疗期间配合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则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测定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刺效应技术可改善放疗化疗患者CD4+/CD8+ T细胞比例的失调,使紊乱的细胞免疫和偏差的补体C3得到一定的调整和纠正,但对正常人无影响。有些实验表明,针刺效应技术能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其亚群的百分率,其中尤以CD4+ T细胞受针刺影响最明显。研究发现,针刺TC8(1-3)、NS8(1-2)、CA2(1-3)、CH3(1-3)、ET3(1-3)等穴段能提高化疗病人CD4+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从而调整CD4+/ CD8+ T细胞比值。也可提高NK细胞总数与LAK(淋巴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细胞活性,其疗效大大优于针刺百会、内关、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命门等穴位,疗效的好坏与针刺手法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实验观察到“TC1(1-2)”、“TC2(1-3)”、“TC4(1-2)”、“TC6(1-3)”等穴段可促进荷瘤家兔垂体β-内啡肽(β-EP)的释放,提高血液中β-EP的浓度,且以加刺“TC10”穴段作用最为显著,而“TC10”穴段不仅能增强正常家兔NK细胞的活性,促进正常和荷瘤家兔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延长腹水癌家兔的存活期,提高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3、 针刺效应技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当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作用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实验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L-2、NK细胞活性均较正常人低下。针刺效应疗效均较显著,且都能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IL-2及NK细胞活性升高,同时能使IgG、IgA下降。 用针刺“NS14”、“RM10”、“DL10”等穴段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结果显示,该疗法能显著提高实验性家兔的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并对血清IgG具有明显调节作用。多发性肌炎一般认为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疑难病。实验证实,针刺效应技术具有抑制自身免疫性肌炎家兔酶谱中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升高的作用。以家兔肌匀浆为抗原制备的实验性自身变态反应性肌炎得到家兔为实验对象,连续针刺“DG8(1-2)”、“SD2”、“CCD(1-2)”等穴段3周后,发现其肌电图的时限与波幅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肌酶显著低于对照组,肌肉病理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4、 针刺效应技术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很低,而在过敏患者体内,特异性IgE含量异常增高。IgE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的Fc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IL-4在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过程中至关重要。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近年来,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哮喘具有较好疗效,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确能提高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在体液免疫方面,针刺效应技术能明显降低IgE、补体C3、C4含量,而对IgM、IgG具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在细胞免疫方面,针刺效应技术能提高淋巴细胞增殖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提高哮喘患者血清干扰素水平。针刺效应技术能使哮喘患者IL-4及IgE水平明显降低,能使哮喘患者CD8+ T细胞增高,使增大的CD4+/CD8+ T细胞比值减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之一是使患者过低的CD8+ T细胞升高,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合成IgE的B细胞的功能,同时使患者增大的CD4+/CD8+ T细胞比值减小, CD4+ T细胞功能相对减弱,过高的IL-4降低,最终导致IgE的生成减少。我们在临床方面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18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12例针刺效应组(按神经节段取穴段)和8例对照组(传统针炙),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共4周,每周5次,每次30 min的治疗。针刺效应组选用RL1(1-3)、RL3、RL2、RL5(1-3)、RL7、RL16(1-2)、RU9等穴段,对照组取主穴为肺俞、膈俞、期门、列缺,配穴为尺泽、孔最、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气海、中脘、神门; 按强弱和平补平泻施针手法。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症状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亚型、细胞因子和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针刺效应组93.7%的患者在治疗后自身整体感觉明显改善,外周血CD3 、CD4 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增高,IL-6和IL-l0水平明显降低,而IL-8水平明显升高,体外淋巴细胞增殖率也显著提高;对照组(传统针炙治疗)患者除CD4 细胞水平增高外,未见其他参数的明显差异,这足以证明针刺效应组治疗哮喘明显的调节免疫和抗炎效果。同时也证明穴段存在明显的特异性。

5、 针刺效应技术抗衰老作用

衰老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减退相当明显,尤其是T细胞的变化,其亚群的活化,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衰老时体液免疫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抗外源性抗原抗体产生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增加,实验证明,针刺效应技术可明显改善老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临床衰老症状,延长动物生存期。此外,针刺效应技术作为防治老年性疾病手段之一,可阻断衰老-疾病-衰老恶性循环。

针刺效应技术在抗衰老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常用针刺RM4(1-4)、TC10、DG8(1-2)等穴段来作为保健,效果很好。针刺效应技术能使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细胞毒性升高;能延缓胸腺的萎缩过程,提高胸腺与体重的比值;能提高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淋巴细胞转化率;能升高T细胞总数,使CD4+/ CD8+ T细胞比例失衡得以纠正;能明显提高低下的IL、IFN及NK细胞活性;可使老年机体降低的免疫球蛋白显著升高,又可使升高的免疫球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使补体C3、C4含量增高。值得一提的是,实验证实,针刺效应技术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增强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并能拮抗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还能调整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针刺RM4(1-2)穴段后,可明显提高老年家兔大脑皮层内去甲肾上腺素(NE),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血清T4和脾脏IL-2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