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镇痛作用
周红安
一、 针刺效应技术镇急性痛的作用
急性痛是指与损伤短暂相关,在正常的愈合期中可消除的疼痛。临床上,针刺对三叉神经痛、牙痛、急性腰扭伤疼痛等的有效治疗,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急性疼痛。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应用直流电-K+透入法,测定针刺正常人DG8(1-2)穴段前后,额、胸、背、腹、腿5个部位的皮肤痛阈变化的时间效应曲线的研究表明,针刺后各测定点的皮肤痛阈均逐渐升高,一般可在3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平均升高78%~95%,停针后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缓慢恢复到针前水平,半衰期16分钟左右。运用针刺效应技术后大多数受试者耐痛阈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般针刺DG8(1-2)穴段3分钟后同侧和对侧的头、胸、腹、背、四肢的耐痛阈即有所上升,至15~20分钟时,耐痛阈最高可达对照值的180%以上,运针1小时耐痛阈呈波动性变化,但仍维持在比针前高的水平,起针后耐痛阈逐渐恢复到针前水平。针刺不仅对体表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而且对深部痛和牵涉痛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针刺对用6%氯化钠溶液注入脊间韧带引起的实验性深部痛和牵涉痛的有效率为73%左右,镇痛效应表现为痛程度减轻、痛牵涉部位的面积缩小、时程缩短等。人体实验还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可使受试者的痛阈敏感性降低,而报痛标准提高。采用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的中枢反应的研究表明,同一穴位使用不同的针刺频率,都可激活初级和次级躯体感觉区,频率特异性的激活信号出现在与运动相关的区域、丘脑、边缘系统和联络皮层,提示不同频率针刺可能激活了不同的神经通路,从而产生不同的中枢效应。 针刺激家兔的双侧“DG8(1-2)”穴段和“RW9”穴段10钟, 针刺可明显提高其痛阈,针刺的镇痛效果随强度的加大而递增,分别达到对照值的150%、200%、260%。
二、 针刺效应技术镇慢性痛的作用
慢性痛是指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或较正常的痊愈过程持久的疼痛。针刺效应技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腰椎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疼痛多属此类疼痛。用测痛仪研究了针刺效应技术治疗48例慢性痛患者的疗效,结果,临床治愈率为52%,显效25%,好转23%。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家兔右踝关节腔内完全弗氏佐剂注射造成的单发性关节炎(慢性痛模型)的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的刺激强度可影响多次针刺治疗慢性痛的效果,从镇痛效果考虑,强刺激的效果较好。这与前述急性痛治疗中,针刺的镇痛效果随强度的加大而递增的现象是不一致的,针刺效应技术治疗急性痛和慢性痛的规律有明显的差别。
三、针刺效应技术镇癌痛的作用
癌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痛苦的症状之一。临床观察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可有效地减轻癌痛。临床表明,针刺家兔双侧DG8(1-2)穴段对腹部癌疼痛的有效率,胃癌为93%,肝癌为87%,结肠癌为88%,淋巴肉瘤为90%;对肺癌胸痛和上肢痛,在使用吗啡和杜冷丁无效的情况下,针刺TC1(1-2)穴段为主,进针后,采用快速强刺激的针法,可使剧痛迅速缓解; 治疗晚期癌剧痛时,镇痛有效率为92.3%,作用持续时间显著长于颅痛定、安定痛或强痛定肌肉注射等方法。
1、针刺效应技术对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好、无毒副作用
针刺可引起体内血浆B-内啡肽释放、抑制P物质产生,这从镇痛物质上肯定了针刺对疼痛的治疗作用,针刺疗法镇痛效果较好。 发现针刺NS8、CH16等穴段对于不同程度疼痛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药物止痛法。针刺以DG12为段,根据他症配以DG6(1-3)、CH17、NS8(1-2)穴早期介入治疗癌性腹痛12例,患者治疗前未服用任何药物,镇痛总有效率达93.6%。 对术后并发症及放化疗毒副反应的改善作用,保护机体正气,祛邪不伤正。
2、针刺效应技术对骨髓抑制、免疫抑制的调节
针刺效应技术疗法可调节整体机能,改善骨髓免疫功能。针刺效应技术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副反应的临床研究,于针刺CG6(1-3)、RW9、NS8(1-2)、HS11穴段,结果显示针刺组白细胞数与血小板数无明显变化,而单纯放化疗组明显降低;在NK细胞与IL -3、活性方面,针刺组明显提高,单纯放化疗组明显降低。提示针刺可明显改善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免疫抑制。 对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的不同作用,两组分别于双侧CG6(1-3)、RW9等穴段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均可提高白细胞总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在提高白细胞总数方面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实验证实对恶性肿瘤放化疗介入治疗后出现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情况,运用针刺效应技术刺激NS14、NS8(1-2)、DG17等穴段的方法,能较快、较好地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