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周红安
肺通气的正常与呼吸运动的深浅、呼吸道是否通畅等密切相关。针刺对肺通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肺容量、肺通气量、气道阻力等方面。
1、针刺效应技术对肺容量与肺通气量的调节
针刺效应对肺通气量可以产生明显的影响。针刺正常人的DG7穴段可使肺通气量和耗氧量均明显增加,捻针时安静通气量比针前增加25.7%,耗氧量增加23.8%;留针10分钟后,安静通气量比针前增加7.6%,耗氧量增加12.7%,最大通气量增加21.5%,静息时间延长24%。针刺效应不但能提高肺通气量,而且能及时改善肺部血流状况,使肺组织得到足够的血、氧供应,提高机体内外气体交换能力,从而起到良性调节作用。吸烟能显著降低健康人的肺活量与肺血流量,针刺后则能迅速改善这种情况,使肺活量及肺血流量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可使吸烟者的痰多易咯、胸闷气短等症状也会发生明显改善。针刺效应除对正常人的肺通气量有一定的影响外,对病理性的呼吸系统功能更有明显的改善。轻型或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用乙酰甲基胆碱诱发支气管痉挛后,针刺RL2、RL(1-3)、RL3、RL6、RL7等穴段,可使肺通气量迅速增加并趋向正常。 运用针刺效应技术对支气管哮喘进行治疗,也可观察到患者治疗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气高峰流量(PEFR)出现明显改善。
针刺效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与穴段作用的特异性具有明显的关系。针刺家兔的“RL13”、“RL14”、“RL2”等穴段 ,对呼吸中枢产生强烈的影响,对呼吸停止有良好的作用。但针刺“RL13”、“RL14”穴段时,无论在呼吸功能增强的程度上和阳性率上都有很好的效果。研究中还发现针刺家兔“RL15”穴段区,有明显的呼吸起动效应或节律恢复作用,对实验性呼吸节律紊乱有一定调整作用,并较其他对照穴位明显。
针刺不同穴段对呼吸机能影响的性质也存在不同。如针刺RL13、RL14、RL2等穴段,均可不同程度引起呼吸和代谢机能加强,尤以针刺RL13、DL14、RL2时,效果明显。而针刺天枢、梁门等穴,反而会使呼吸及代谢机能呈现抑制效应。
选用不同的穴段,针刺效应出现的时间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针刺DL16(1-2)穴段可使肺通气量即时性增加,而针刺大抒、风门、肺俞等穴位,则需要在连续针刺1周后才表现出这一效应。
针刺手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针刺的效应。同一动物,采用提插法针刺,可引起动物的主动呼气;而采用轻雀啄法针刺则引起吸气深度减小。用针刺急救实验性休克动物,弱刺激(0.005~0.02mA)对呼吸多半呈兴奋作用,而较重的刺激(0.03~0.42mA)呈抑制作用,强度越大,呼吸的抑制越重。这提示应用针刺急救休克病人应控制好刺激强度,否则有可能加重呼吸运动的抑制。
2、针刺效应技术对呼吸气道阻力的调节
针刺RL7穴段可明显改善小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患者针刺前后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秒钟呼气容积、最大呼气流量出现明显变化,说明针刺对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针刺可使哮喘患者呼吸道的阻力下降。其效应在治疗10分钟后即可出现,并可持续数小时。针刺10分钟后,气道阻力下降25.4%,1小时后下降27.8%,2小时后下降25.7%。
针刺效应与疾病的进程及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相关。发病0.5~5天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针刺SD1(1-3)、DL17、NS8(1-2)等穴段,针刺后气喘、哮鸣音及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出现明显改善。其中单纯性支气管哮喘无并发肺部感染者或轻、中度通气功能障碍者的即刻平喘作用较好,并能显著降低小气道阻力,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 在取穴段相同的情况下,将小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20分钟组、30分钟组和60分钟组,虽然三组治疗时间都可使患者的小气道功能出现显著性改善,但针刺30分钟组和针60分钟组的疗效优于20分钟组,针30分钟组与针60分钟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我们认为这主要是针刺效应与兴奋的感受器冲动发放频率有关。
3、针刺效应技术对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调节
采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可显著增高动脉血氧分压(Pa02),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针刺效应对血氧饱和度也有调整作用。针刺人工气胸家兔的“RL6”、“RL16(1-2)”穴段,可使动物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提高8.7%。在针麻开胸术中看到手术侧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肺脏萎缩,但动脉血中氧分压仍升高,不致缺氧,仅二氧化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还观察到支气管哮喘患者针刺后解除了呼吸困难,通气改善,其他临床症状也明显减轻或消失,但血氧饱和度变化不明显。之所以出现临床症状和血氧饱和度之间的消长不平衡,可能是由于针刺效应使患者组织呼吸活化,从而提高了组织的氧利用率。
4、针刺效应技术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动物实验证明,针刺家兔的“RL13“、”RL15“、”RL16(1-2)”穴段均可引起呼吸即时性加强。当实验性休克动物呼吸中断(血压下降至10~40mmHg)时,针刺“RL6”可使呼吸恢复和改善(血压亦回升);不用针刺的对照组实验性休克动物绝大部分死亡。针刺效主尖还可以调整由于一侧呼吸障碍所造成的两侧呼吸功能不平衡的现象。以肌电描记呼吸活动,可以观察到针刺RL18穴段对一侧胸、肺疾(如一侧膈肌痉挛、一侧渗出性胸膜炎或胸膜粘连、一侧肺切除)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在针刺前患侧呼吸功能减弱、呼吸肌电位降低和健侧代偿性呼吸增加,呼吸肌电位增高等现象,经过针刺后出现了各向相反的变化。即患侧受限制的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呼吸肌的电位也随之增强,而健侧的代偿性呼吸增强却受到抑制。因此,两侧呼吸功能恢复了平衡。而且随着两侧呼吸功能的调整,两侧的皮肤电阻和白细胞不平衡现象(一般患侧高于健侧)也可得到纠正。
针刺效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效应与呼吸中枢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针刺不能引起呼吸反应。但是动物吸入CO2或给动物造成短时间的人工窒息后,再进行针刺,则可观察到针刺效应能引起明显的呼吸功能增强。如针刺家兔“DL14”等穴段可使动物的呼吸运动即时性增强。由于各种原因(窒息或药物作用等)造成呼吸暂停时,针刺可使呼吸运动恢复。 在呼吸周期的不同时刻进行针刺,针刺效应也会不同。在吸气末期急刺(进针后立即出针),引起吸气动作的加强;在呼气末期急刺,则引起呼气动作的加强。在一般情况下,针刺效应不能引起呼吸运动变化的个体,如果吸入一氧化碳,或短时人工窒息,此时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提高,针刺便可看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