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效应技术对肝脏功能的调节效应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肝脏功能的调节效应

周红安

肝纤维化是各型病毒性肝炎和某些肝病病理进程中的一部分,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肝纤维化在进入肝硬化之前,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ECM)是可以逆转的。著名肝病学家Rog King对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明确提出人典型发展的肝硬化完全可以逆转。已故国际著名学者Popper教授曾强调指出,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就将治愈大多数慢性肝病。阻断与逆转肝纤维化已被作为治疗慢性肝病,防治肝硬变的关键所在。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已报道的秋水仙碱等十几种药物虽可抑制肝纤维化,但毒副作用较大,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研究方面发现针刺效应技术能降低血清PC111、LN、HA和c IV等肝纤维化指标,而且可以降低TC、TG等m脂指标,同时提高肝/脾CT比值。研究发现针刺DL3 (1-3)、DL8(1-2)、DL1(1-3)穴段能够显著改善肝硬化家兔门脉高压所致的小肠黏膜缺血、缺氧、充血、水肿、针刺DL1(1-3)、DL3(1-3)、DL8(1-2)等穴段不仅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逆转肝纤维化进程,还可以显著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小肠黏膜及静脉瘀血状态、提高肝硬化患者胃动力,从而治疗肝硬化并发症,改善肝的功能和肝病的临床体征。如针刺能促使急性黄疸性病毒性肝炎的恢复,降低黄疸指数和血清谷丙转氨酶。针刺DL1(1-3)、DL10、DG11、DL11等穴段也能使慢性肝炎病人自觉症状有所改善。动物实验证明,针刺家兔“DL3(1-3)、DL8(1-2)”穴段,能减轻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肝损害,对肝有保护作用从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研究证明,针刺家兔的“DL11”穴段对动物药源性早期肝硬变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及利胆效应,达到对肝脏机能的调整值,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当免疫功能处于紊乱耐受状态时,针刺效应技术可改变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使高者降低,低者升高,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近三年我们运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肝炎后综合症38例,显效率为98%,其中6例肝硬化患者医院确认需要换肝,经一段时间的针刺治疗6位患者均先后收到医院免除换肝的通知,治愈率为100%。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18例乙肝病人,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0例。对患者治疗前后3个月分别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酶(HA)、IV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BVDNA。治疗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高,CAH>CPH,治疗后随ALT水平的下降,HBVDNA阴转,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也明显下降。针刺效应技术治疗18例乙肝病人显效率为100%。临床观察显示,针刺效应技术对某些肝脏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它可改善肝的功能和肝病的临床体征。动物实验证明,针刺家兔“DL2(1-3)、HP2(1-2)”穴段,能减轻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肝损害,对肝有保护作用从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研究证明,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效应技术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及利胆效应,达到对肝脏机能的调整作用,特别是通过利胆作用达到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另外,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不同的穴段对肝血流量有不同的影响。针刺效应技术治疗慢性肝炎患者,针刺右DL8(1-2)、DL3(1-3)穴段可使肝脏血管阻力紧张度降低,充盈度增大,肝血流量增多,肝微循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肝微循环的改善对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针刺效应技术还可促使肝细胞内物质代谢,在用家兔实验中发现,针刺效应可增强肝细胞的机能活动,如糖原密聚,胆小管及血窦下间隙扩张等,从超微结构变化分析显示肝细胞的合成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