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肠道机能调节效应
周红安
1、针刺效应技术对肠道运动的调节
临床实验观察显示,针刺效应技术对胃肠道的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效应对高张力、运动亢进的肠道运动有抑制作用,能解除病理性肠道痉挛;对低张力、运动弛缓的肠道有兴奋作用,可促使肠道运动。临床上针刺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DG12、DG6(1-3)穴段后,以肠鸣音作为肠运动的观察指标,结果针刺后1~3分钟内,肠鸣音就有明显变化,有的减弱,有的增强;但针刺15~30分钟后,肠鸣音则显著降低甚至消失。针刺急、慢性肠炎、菌痢患者的DG6(1-3)穴段,对针刺前后2分钟肠鸣音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针刺DG12穴段可使其肠鸣音增强。对蛔虫性肠梗阻和部分性肠梗阻患者针刺其DG5、DG8(1-3)等穴段,发现针刺效应使患者的肠管扩张,肠道痉挛解除,肠蠕动大多加快,排空加速。针刺急性阑尾炎患者双侧DG6(1-3)、DG13等穴段后有91.8%例次的肠鸣音增强,起针后仍有增强者为63.6%例次。实验研究显示不同的针刺手法或方法对肠运动的影响有差异。如给家兔小肠埋入磁铁,术后利用霍尔效应的原理记录小肠运动,发现不同手法针刺“DG8(1-2)”穴段 所得效应不同,轻捻转组主要引起小肠运动增强,重捻转组主要引起小肠运动减弱,而留针组则以小肠运动增强为主。这说明针刺效应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与针刺的手法或方法有密切关系。
我们通过针刺DG6(1-3)、DG9(1-3)、DG7等穴段、空白对照组(像征性针刺),检测穴段对健康人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含量以及对健康人胃电、胃阻抗总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DG6(1-3)、DG9(1-3) 、DG7穴段后,血浆胃动索的含量明显升高,与针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剌空白对照组针刺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针刺DG9(1-3)穴段后,无论是针刺中,还是拔针后,胃阻抗的总功率明显高于针前,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针刺对患者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含量以及胃电、胃阻抗总功率的影响具有穴段特异性。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 DG9(1-3)穴段用针后观察FD患者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并检测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fMLT)、生长抑素(SS)等的含量,并与 DG9(1-3)旁组(旁开lcm)进行比较,发现针刺DG9(1-3) 能使FD病人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明显升高,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浆MLT含量明显上升,与针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SS含量明显降低,与针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针刺 DG9(1-3)旁没有此效果,结果显示针刺对FD病人胃电、胃阻抗总功率以及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具有穴位特异性。观察针刺DG9(1-3)穴段、DG6(1-3)、DG7穴段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结果:各针刺组相比,DG9(1-3)的疗效优于上巨虚和下巨虚,而上巨虚和下巨虚效果相似。结论: DG9(1-3)穴段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存在相对的特异性和优效性。
2、针刺效应技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纤维化
溃疡性结肠炎(UC)由于其慢性复发和迁延难愈,,引发了机体对结肠壁反复的修,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分泌增加,降解减少, 在组织内过度沉积,导致原有正常结构和组织形态改变,肠道缩短, 肠纤维化形成。肠纤维化形成后,可引起肠腔狭窄,使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加重,病程迁延难愈,甚至增加恶变的可能性,观察针刺效应技术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家兔结肠成纤维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UC纤维化家兔肠道成纤维细胞(CFB )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显著增强,针刺效应均能显著抑制UC纤维化家兔CFB 细胞内Ⅰ、Ⅳ型胶原的合成。说明针刺效应技术能够调节UC 肠纤维化家兔CFB 细胞内胶原的合成,针刺效应技术是防治肠纤维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3、针刺效应技术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UC的发生、发展与结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有密切关系,针刺DG11穴段加不同配穴对UC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结果:模型组溃疡较大,允血、水肿明显,黏膜损伤指数较高,各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异常升高的MDA、NO,提高异常降低的SOD含量,尤以针刺DG15、DG12、DG6(1-3)穴段组效果明显。因此认为,针刺DG15穴段加不同配穴对UC家兔结肠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以DG15、DG12、DG6(1-3)三穴段配伍疗效最优。
4、针刺效应技术对肠道分泌及吸收功能的调节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对小肠的分泌、吸收功能也有显著的影响。如在有小肠瘘的家兔身上进行实验观察时,发现针刺“DG14(1-2)”穴段,能引起小肠液的分泌增加,同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率也显著增高。但针刺“公孙”穴时,此效应不明显。这说明针刺对小肠分泌及吸收的影响存在着穴段特异性。针刺能够明显改变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用,从而改变大便中水份的含量,既可使便秘患者的干燥粪便变得湿软,又可使菌痢、肠炎患者的稀便恢复正常。如有37位腹泻患者其中、患急性腹泻16例,这些患者中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按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经针刺DG14(1-2)、DG7等穴段治疗10左右基本痊癒,治愈率为100%。慢性腹泻者21例,其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经针刺DG14(1-2)、DG7、DG8(1-2)等穴段,连续治疗20~30次基本痊癒,治愈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