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胰腺功能的调节效应
周红安
针刺效应技术对胰腺(Pancreatic)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临床观察中发现针刺DC5(1-2)穴段治疗蛔虫患者时,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均有增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家兔的“DC5(1-2)”穴段可使胰液的分泌量明显增加。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早期,胰酶激活及释放入血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 如TNF – α、IL – 1、IL – 6、IL – 8 等) ,进而激活血中中性粒细胞,引起中性粒细胞向肠壁浸润并激活肠道定居的巨噬细胞,最终导致胃肠动力障碍发生。NF – kB 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局部微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积聚等可促使NF – kB 活化,从而使炎症因子大量表达导致胰腺的血流和流速锐减,增加炎症细胞过度分泌NO,还引起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和毛细血管病理性损害,内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的渗出,胰腺的血流量和灌注降低,引起胰腺微循环紊乱。研究提示,多种炎性反应相关基因的上调与NF – kB 的过度活化相关,NF – kB 的过度活化可导致细胞因子( TNF – α、IL – 1β、IL – 6 等) 的大量产生,参与SAP 的炎性反应过程。研究发现,运用针刺效应技术针刺“DG8(1-2)”穴段能够抑制SAP 家兔胰腺NF -kB 的活化,降低血清TNF – α、IL – 6 的释放。另有研究还发现,用针刺 效应技术,针刺“DG15”穴段可以降低SAP 家兔模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 – α 和IL – 6 水平,同时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 -10 水平,重建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从而减轻 胰腺局部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肠道打击程度减轻肠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