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血液成分及流变性的调节效应
周红安
血液(blood)是由血浆、血细胞及各种有形面成份组成的流体组织,在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组成血液的各种成份对于维持生命和机体各部分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极其重要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针刺作用得到调整。针刺对血液成分的调节,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血液各种有形成分、化学成分以及血液酶系及各种电解质等趋向生理平衡。
1、针刺效应技术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调节
经实验和临床证实,针刺效应技术对各类贫血患者红细胞数目的调节显著而持久。缺铁性贫血患者,针刺US1(1-3)、DL1(1-3)、DG8(1-2)穴段后,网状红细胞剧增,病理性异染红细胞色调复常。针刺治疗脾亢性全血细胞减少症,也可使红细胞和其它血细胞明显升高。针刺对肠道感染引起的小儿贫血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肠道感染所致贫血患儿,取穴段US1(1-3)、DG8(1-2) 、US8、NS8(1-2),进行针刺治疗,连续4周检测外周血中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及血红蛋白(Hb)定量。患儿Hb和RBC明显升高,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组升高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第3周末,Hb水平从53.4±9.4g/L提高至基本正常的122.5±15.7g/L;RBC升高至正常水平(4.00±0.47)×1008/L;Ret的变化则有所不同,第1周末,增至23.6±2.8(%),然后逐渐下降,至第3周末降至接近正常水平1.0±0.3(%)。 针刺ES9穴段治疗恶性贫血,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后第5日,即观察到红细胞由针前的1×1008/L上升至3.38×1008/L。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在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尽管大量研究和临床证实,针刺效应对红细胞的调节作用是肯定的,并具有双向性和良性调节的特点。针刺效应对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产生影响。针刺DL10穴段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明显,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逐步恢正常,血红蛋白含量也有明显提高。针刺DG9、DG6(1-3)穴段 能维持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的稳定。
针刺效应技术还可影响红细胞沉降率。针刺患者的NS8(1-2) 、DG8(1-2)穴段,可引起血沉增快,2~8天方可恢复正常。针刺家兔的坐骨神经,使血沉加速3~6倍。而对某些血沉增快的炎症患者,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后,除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外,血沉却比治疗前明显减慢。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经针刺RL8、RL6穴段治疗后,血沉明显减慢,并有部分患者血沉恢复正常。针刺对血沉的影响与治疗方法、病程长短及治疗时间有一定联系。将血沉增快的风湿病患者随机 药物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取穴均用CV3、RL9、DG2、DG4(2)穴段。可以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患者血沉降低,针刺效应技术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该技术对风湿活动期患者,血沉可明显减慢,其中病程短、连续治疗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2、针刺效应技术对白细胞的调节效应
针刺效应技术对血液中白细胞的计数、分类及吞噬作用都有显著的影响,并因机体功能状态不同而异。针刺正常家兔的“DG6(1-2)”、“NS8(1-2)”穴段后,可使白细胞总数上升,针后3小时达最高水平,分类计数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上升,而淋巴细胞及嗜酸性比例相应下降,24小时后复原。 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在针刺NS8(1-2)、CV3、DG6等穴段后,其白细胞计数明显回升。在肿瘤化疗患者,针刺CV3、CH13、DG11、RM5、DG6(1-2)穴段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5、10天采血进行检验,也可发现治疗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提高。 针刺以上穴段,可使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白细胞计数WBC得到一定的恢复,其效果与骨髓抑制程度有关。Ⅰ、Ⅱ度骨髓抑制患者效果明显,恢复较快,而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效果则较差。研究证实,针刺效应升高化疗患者白细胞数目的主要机理在于提高血清中集落刺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使白细胞集落生成增多,骨髓中幼稚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显著增加,最终促使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加。各种急性炎症白细胞数增高者,针刺后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阑尾炎、胰腺炎患者针刺后,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由炎症期的增高状态逐渐降回正常水平。针刺RU11穴段治疗急性扁桃腺炎患者,不仅症状减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也有明显下降。针刺DG6(1-2)、CH3(1-3)等穴段后,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细菌性痢疾和阑尾炎患者在针刺后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更为明显。针刺效应对白细胞的调节与穴段特异性有很大关系。针刺CH22、CH24穴段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针刺HP23穴段及颈夹脊C5~C6间部位则引起白细胞总数下降。针刺HP23(1-2)等穴段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针刺RL12、RL 11穴段则可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针刺家兔“DG6(1-2)”穴段可使白细胞数明显上升,而针刺“DG4(2)”穴段或非穴位对照点则无此变化或变化甚微。针刺家兔“DG6(1-2)”穴段可使白细胞增加; 实验性白细胞减少症动物,针刺“DG6(1-2)”穴段可使白细胞升高。
3、针刺效应技术对血小板的调节效应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对血小板计数和凝血过程也有明显的双向调整作用。针刺NS8、 CH3穴段可使正常人血小板数升高。针刺 CV3、SD2、 HP19、CH3(1-3)SD3等穴段则可使脾切除后血小板过高症患者的血小板,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对全血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针刺DL8、 DC6、 NS8、CH3等穴段可使血小板计数增高。采用针刺效应技术疗法,对实体瘤(HAC)家兔进行研究,发现肿瘤放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明显降低,而针刺“ ND3”、“CH3”等穴段可使家兔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显著提高,有利于放射线治疗造成的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损伤的恢复。 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可更准确地观察到针刺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肌缺血区的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后,缺血区血小板呈不规则形,时有脱颗粒发生,而在针刺“CH3(1-3)”穴段后,血小板未出现脱颗粒现象。针刺对血小板的影响与针刺时间有一定关系。在9AM-11AM、15PM-17PM、21PM-23PM时采用针刺“US7”穴段针刺疗效进行观察,虽然针刺治疗30Min均可提高家兔血小板计数,但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9AM-11AM时治疗效果最佳,15PM-17PM时次之,21PM-23PM时最差。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三期高血压合并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可明显降低血液凝固性,有利于溶栓过程。针刺HP19穴段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见明显降低。针刺HP19、EL14等穴段预防中风确有其科学依据。不同治疗次数对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也不相同。针刺一次30min,纤维蛋白溶酶原含量明显下降, 部分凝血激酶时间轻度缩短,而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几乎无变化;针刺5次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无变化;针刺10次后纤维蛋白溶酶原含量增加;针刺20次后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凝血因子的活性轻度下降。针刺还会对凝血时间产生影响,出血性疾病患者针刺后,大多数患者的凝血时间明显缩短,凝血酶原指数升高。不同的穴位作用的范围有所不同,针刺CA7(1-2)穴段对一切出血症状均有效,针刺US18穴段则对血尿、毛细血管出血有效,针刺CA6穴段对咯血及脑出血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