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心律失常调节作用研究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心律失常调节作用研究

周红安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不但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还可诱发心源性猝死。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总有效率只有30%~60%。人们对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认识仍有限, 因此, 揭示心律失常发生的深层机制,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是抗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近10年来,我们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做 了大量的工作 ,不仅肯定了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心律失常的 良好疗效,而且发现针刺效应在抗心律失常多方面、多水平 、多环节的调整作用。本文就心律失常的针刺效应技术治疗作 用机理研究,综述如下。

1、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的表现方式多样,机制复杂,而经典的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的异常和(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如下两种。

(1)冲动形成的异常

窦房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的远端和希氏束~普肯耶系统等处的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律性。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均可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此外,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亦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诸如心肌缺血、药物、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增多等均可导致自律性异常增高而形成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

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是指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普肯耶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after dep01arization)。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达到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持续的反复激动即构成快速性心律失常。它可见于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心肌缺血~再灌注、低血钾、高血钙及洋地黄中毒时。

(2)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是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发生机制。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是传导异常,它包括:心脏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传导性与不应期各不相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环;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另一通道传导缓慢,使原先发生阻滞的通道有足够时间恢复兴奋性;原先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从而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冲动在环内反复循环,产生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至某处心肌,如适逢生理性不应期,可形成生理性阻滞或干扰现象。传导障碍并非由于生理性不应期所致者,称为病理性传导阻滞。

2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

(1)、 调整心率及心律

针刺家兔双侧 “CH1 ”穴段 ,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 )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心肌中抑制性 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 。结果家兔心肌组织内降低的 Gi2mRNA、Gi3mRNA的表达增加 ,使心律及心率趋于正常 ,表明针刺效应对心率及心律有调整作用 。针刺家兔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异搏定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家兔双侧“CH3(1-3)”穴段,分别在10 min和3 min后转律,基本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而针刺非穴后心律无明显变化,说明针刺效应对心律失常调节的穴段。观察针刺前后家兔心肌细胞激动性G蛋白(Gs)和抑制性G蛋白(Gi)含量变化,均在针刺后趋于正常,提示G蛋白在针刺“CH3(1-3)”、“CH17(1-3)”穴段调节心律失常中有重要作用 。针“CH3(1-3)”穴段可以显著抑制室性期前收缩(HVE),损毁弓状核区后,针刺效应抑制HVE的效应消失。

对患者施行针刺后取得了一定取得明显的疗效。结果 :短细脉及心律不齐改善 ,心率减少7~12次/min,心电图 R.R 间期延长。针刺对心律的调整作用基本是一种由穴段 针刺所引起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而进行的体表,内脏性反射 活动,很可能穴段针刺既可以通过脊髓侧角交感神经链到达 内脏器官引起心脏的节律失常,又可以在脊髓等处抑制内脏 器官包括心脏的病理性传入冲动,从而纠正某些心律失常 。

(2)、调节神经系统

心律失常与高级中枢整合作用下的植物神经有密切关系。神 经因素参与心律失常的发生 ,针刺效应可以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从而调节心脏机能,针刺效应纠正心律失常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研究表明:针刺 效应可以影响交感神经的功能,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直接 引起儿茶酚胺类物质 (如去 甲肾上 腺 素 )释放增多,通 过激活 GS/AC通路,提高了环磷酸腺苷水平 ,进而使细胞膜上的L一型 ca通道磷酸化而导致心肌细胞膜对 Ca 通 透性增大 ,增加 Ca内 流 ,并相应使肌浆网释放 ca 增加,导致细胞内ca 的增加,影响心肌细胞电稳定性,使原来没有 自律性的细胞产生自律性,从而引起缺血性心律失常。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引起的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和8-肾上腺素受体的上调 。实验还表明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效果的维持需要迷走神经的完整性 。针刺CH1穴段能显著缩短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 。实验室切断家兔“CH1”穴段下的正中神经,所得结果是切断神经后,针刺“CH1”穴段的效应作用消失,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后再 针刺亦消失,切断家兔脊神经后根再针刺“CH1”穴段则效应作用亦消失,封闭家兔脑干后再针刺其作用亦消失 。说 明针刺“CH1”穴段对心脏活动的影响可能与神经的功能 活动相关,并与神经一 内分泌一 免疫 网络有关联 。我们认为针刺CH1、CH3(1-3)和足DG8(1-2)等穴段可引 起相应部位的神经发放冲动,并将这些冲动沿脊髓的上行 纤维束反射到大脑的相应部位,经大脑皮质及其相关神经 核 团的整合作用,再经脊髓的下行纤维束作用于相关的病 变部位,通过释放多种神经因子、调节免疫功能及机体的体 液循环等途径,引起病变部位多水平、多层次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

(3)、 改善心血管功能

研究发现针刺“CH3(1-3)”穴段可明显延缓快速型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其恢复时间,并且能够阻断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推测这可能是其防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运用针刺效应技术,针刺CH3(1-3)、CH17(1-3)穴段预治疗对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效应可能是通过减少缺血心肌细胞钙振荡的发生来实现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CH3(1-3)、CH17(1-3)穴段 ,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改善左心功能 ,增强心肌缺血时的收缩力,还可保护心肌细胞 ,免于在急性 心肌缺血期间受损。由针刺效应引起的传入冲动促进脑内(弓状核等处 )阿片样物质释放,抑制了心血管交感神经中枢 ,使心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降低、儿茶酚胺释放减少,造成缺 血心肌细胞间动作电位时限和有效不应期差异减少,从而 增加心电的稳定性,降低心室易颤性 。

(4)、 改善血液循环

现代电生理学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局部电兴奋紊乱所致 ,而缺血缺氧易致电兴奋紊乱,因此如果能改善心肌的缺血缺 氧状态,就可减少或消除心律失常的发生。而针刺CH1等穴 段能增加心肌组织灌流量,改善末梢循环。还能够纠正由于 心肌缺血而诱发的心律失常。 临床实验表明。针刺使毛细 血管通 性增加,血管紧张度降低,直接扩张血管,从而使血 流量增加, 而加快了血液循环,这无疑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有 积极意义 。

(5)、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实验表明,针刺效应能增加正常心脏的室颤阈。针刺激家兔“CH1 ”、“CH6”穴段后能显著增加室颤阈,停止刺激后 即刻室颤阈较基础值提高30%,15分钟后提高 33%,与基 础值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30分钟后仍可升高28%。还有研究是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心肌电生理状态的改变及其针刺的调整作用。包括针刺对急性缺血早期、陈旧性心梗及缺血再灌等状态下心肌电生理特性的调整作用。实验时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振幅、动作电位0相除极化最大速率均明显减少,而动作电位时程明显延长,针刺双侧“CH1 ”能显著对抗上 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变化。实验还发现,针刺效应能显著降 低急性心肌缺血后除极后电位和心律不齐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研究将不断的深入 ,针刺效应技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