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我 一 份 信任 还 你 一 个 健康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结肠癌
周红安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还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转移。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olon cancer 多发群体慢性大肠炎症患者,有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结肠癌家族史者; 常见发病部位结肠 ;常见病因高脂肪食谱,纤维素摄入不足常见症状腹胀、消化不良,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
【病因】
结肠癌发病的主要与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有关。结肠的慢性炎症使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结肠息肉者,结肠癌发生率是无结肠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病。
【临床表现】
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中晚期可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下肢水肿等症状。如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不能排便,体检见腹部膨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听诊闻及肠鸣音,提示可能出现不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若肿瘤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粘连,形成不规则包块。晚期可出现黄疸、腹腔积液、水肿等肝、肺转移征象,恶病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结肠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分述如下:
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腔大,粪便为液状,癌肿多为溃疡型或菜花状癌,很少形成环状狭窄,不常发生梗阻。若癌肿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液质表现。
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细,粪便干硬。左半结肠癌常为浸润型,易引起环状狭窄,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肠梗阻。包块体积小,既无溃破出血,又无毒素吸收,罕见贫血、消瘦、恶液质等症状,也难扪及包块。结肠癌往往有器官转移,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淋巴转移一般由近而远扩散,也有不按顺序的跨越转移。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几率更多。结肠癌癌细胞或癌栓子也可通过血液转移,先到肝脏,后达肺、脑、骨等其他组织脏器。结肠癌也可直接浸润周围组织与脏器,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黏膜上。播散至全腹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腔积液等。
【检查】
1、肛管指诊和直肠镜检
检查有无直肠息肉、直肠癌、内痔或其他病变。
2、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
镜检可发现癌肿,观察其大小、位置及局部浸润范围。
3、腹部平片
适用于急性肠梗阻的病例,梗阻部位上方的结肠有充气、胀大现象。
4、钡剂灌肠
可见癌肿部位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黏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于结肠内带蒂肿瘤的诊断。
5、癌胚抗原(CEA)
对早期肿瘤的诊断价值不大,对推测预后和判断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诊断】
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常被漏诊。对中年以上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出现下列症状时,应考虑结肠癌的可能:
1、近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腹部隐痛。
2、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3、粪便稀,或带有血液和黏液。
4、腹部可扪及包块。
5、不明原因出现乏力、贫血、体重减轻等。
【鉴别诊断】
1、结肠良性肿瘤
病程长,症状轻,X线见局部充盈缺损,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肠腔不狭窄,结肠袋完整。
2、结肠炎性疾患
指结核、血吸虫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肠道炎症性病变,病史各有特点,大便镜检可有其特殊发现,X线检查受累肠管较长。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也不同,可进一步确诊。
3、其他
结肠痉挛:X线检查为小段肠腔狭窄,有可复性。
阑尾脓肿:有阑尾炎病史,腹部可扪及包块,但X线示包块位于盲肠外。
【治疗】
1、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结肠癌
1.1、周氏针刺效应技术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
目前有关临床单纯运用针刺治疗结肠癌的报道几乎没有,仅有少量报道运用针灸配合中药及穴位注射治疗。我们近10年来运用周氏针刺效应技术疗法治疗包括结肠癌在内的76例恶性肿瘤,采取按神经节段取穴法,取DG8(1-2)、DG6(1-3)、TC1(双)、TC2(1-4)、DL1(1-3)、感应穴等穴段,针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及肿瘤免疫调节因子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针刺效应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虚劳症状,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的含量,降低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水平;并可提高NK、IL-2含量,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抑制肿瘤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87例结肠癌者采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DG6(1-3)、TC1(1-2)、TC3(1-3)、ET3(1-3)、ET4(1-3)、NS8(1-2)、感应穴等穴段,经5至6个疗程的治疗后,有13例占位性病变消失,17例带病但毫无症状,正常工作和操持家务劳动,全部患者疼痛消失,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气色发了根本的改变。晚期原发性结肠癌以扶正祛邪为原则,针刺ET4(1-3)、TC3(1-3)、ET3(1-3)、ET4(1-3)、NS8(1-2)、及感应穴等穴段,对症治疗结肠癌,疗效有明显提高,症状改善消除较为明显,生存期延长,部分病人血清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明显下降,极少部分甚至达到正常,癌肿瘤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并有出现癌消失的病例。用针刺效应技术疗法对症治疗,可达到近期治愈或延长生命的效果。
1.2、周氏针刺效应技术对结肠癌疼痛的止痛作用
我们对68例结肠癌腹痛患者采取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法针刺 NS8(1-2)、DG6(1-3)、DG8(1-2)、TC2(1-4)、ET3(1-3)、ET4(1-3)、及感应穴等穴段,止痛总有效率达94.7%。此疗法优于止痛药物及麻醉药物,无副作用,病人易接受,不成瘾,见效快。
1.3、周氏针刺效应技术对结肠癌手术及放化疗毒副反应的治疗作用
共治疗58例结肠癌介入术后呃逆患者,其中55例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为94.8%。而且还可缓解部分患者的胃肠反应,改善其睡眠和饮食,减轻疼痛,从而不仅为病人再次接受化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中医中药治疗
采取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常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以提高机体抗病力,改善全身状况和症状,减轻化疗、放疗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