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我 一 份 信任 还 你 一 个 健康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肺动静脉瘤
周红安
肺动静脉瘤,为先天性肺血管畸形血管扩大迂曲或形成海绵状血管瘤,肺动脉血液不经过肺泡直接流入肺静脉,肺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1897年由Churton首先发现描述,称为多发性肺动脉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rteriovenous pulmonary aneurysm: 多发群体青年 ;常见发病部位肺血管; 常见病因先天性肺血管畸形 ;常见症状活动后呼吸急促,发绀。
【病因】
这种畸形是由各种不同大小和不等数目的肺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常见者动脉1支,静脉2支,二者之间不存在毛细血管床,病变血管壁肌层发育不良,缺乏弹力纤维,又因肺动脉压力促使病变血管进行性扩张,肺动静脉瘤是一种肺动静脉分支直接交通类型,表现为血管扭曲,扩张,动脉壁薄,静脉壁厚,瘤呈囊样扩大,瘤同分隔,可见血栓,病变可位于肺的任何部位,瘤壁增厚,但某区内皮层减少,变性或钙化,为导致破裂的原因,另有右肺动脉与左房直接交通,为少见特殊类型。
【临床表现】
1、本病多见于青年,分流量小者可无症状,仅在肺部X线检查时发现,分流量大者可出现活动后呼吸急促,发绀,但多在儿童期出现,偶见于新生儿,多数患者从儿童期有发绀,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并有呼吸困难。
2、25%患者有惊厥,共济失调,复视等神经症状。
3、35%~50%患者具有家族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状,如鼻衄,咯血,血尿,消化道出血。
4、肺动静脉瘘破裂时,患者可出现胸痛并有血胸。
5、若瘘较大,于瘘所在部位可听到收缩期或连续性杂音。
6、X线胸片特征性表现是在一侧或双侧肺野中见有大小不等的,一个或多个圆形影,而心影大小正常;肺部CT检查可见受累肺动静脉扩张,延长,扭曲。
7、右心导管显示动脉血氧饱合度降低,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可显示肺动静脉瘘较正常肺静脉系统显影早,肺血管造影剂排空延迟,左房早期显影的病理改变。
【检查】
1、X线表现
表现为孤立或多发的类圆形阴影,阴影直径大小不等,密度均匀,边缘清晰,或有浅分叶;扩张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连于阴影,供血动脉与肺门相连;该阴影一般不增大或仅缓慢增大,根据上述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多数囊状肺动静脉瘤可作出明确诊断。
2、肺动脉造影
肺动脉造影是确诊肺动静脉瘤的可靠方法,肺动脉造影可明确病变部位,形态,累及的范围及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造影方法分为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肺动脉造影,一般先进行选择性主肺动脉造影。
3、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搏出量和心腔压力正常也无心内分流存在,颜料稀释试验可用于测试分流量和部位,注意避免导管进入瘘内,警惕破裂危险,在肺动脉注射造影剂可显示动静脉瘘的部位和大小,可见扩张,伸长,扭曲的血管。
4、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及肺灌注核素扫描
能够对肺动静脉瘤作出正确诊断,但前者无法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后者虽可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但无法观察具体解剖细节,近年来,磁共振和螺旋CT用于肺动静脉瘤的诊断,有人认为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对肺动静脉瘤的正确诊断及解剖显示优于肺动脉造影。
【诊断】
对此病的诊治要重视病史及体检,患儿有无鼻衄和四肢,颜面及背部毛细血管扩张,有无脑缺血的病史,部分肺动静脉瘘患者可合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也有报导说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有家族性,本病的术前检查方法很多:心脏超声监测NaHCO3静脉造影方法简单,诊断可靠,普通X线胸片大多数正常,囊状肺动静脉瘘病例可发现单个或多个不透光阴影,强化CT和MR检查可确定病变部位,肺血管造影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能够证实动脉血运来源为肺动脉,少数也可来自体循环,弥漫性肺内动静脉瘘无典型的X线征象,临床上并不少见,肺动静脉瘘较正常肺静脉系统显影早,肺血管造影剂排空延迟,左房早期显影的病理改变。
【治疗】
针刺治疗:运用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肺动静脉瘤。按神经节段取穴即: ET3(1-3)、ET4(1-3)、RL1(1-3)、RL12(1-3)、SD1(1-3)NS8(1-2)及感应穴等穴段。进针后待患者有针感,中强度提插捻转约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通常针刺治疗5至6个疗程,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患者37例,治愈34例,治愈率为91.9% ,总显效率为100%。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避免手术的高风险或弥漫性累及双侧肺者不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