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我 一 份 信任 还 你 一 个 健康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
周红安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进行性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累及全身大、中型弹性和肌性动脉的慢性疾病在脑供血动脉系统中的表现。目前缺乏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资料,因为缺乏标准统一的评估方法。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多种类型的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我国每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是造成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西方国家约比我国提早10岁,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相应增加。一般说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女性患病多在绝经期后,此时雌激素减少,血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减少,导致女性70岁以后甚至比男性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
1、早期脑动脉硬化
早期由于大脑的功能减低,可产生类似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出现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大脑机能失调等一系列症状。常主诉头痛(60%~90%)、头沉、头晕(55%~70%)、耳鸣、眼花、肢麻、震颤、失眠、遗忘,并有思维迟钝,理解、判断、分析、计算能力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差,情绪不稳,抑郁烦躁,易急易怒,哭笑无常。少数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多诉心悸,手足发凉,皮脂分泌多,记忆减退,失眠等。有些早期脑动脉硬化可以没有症状,但当出现应激时,脑耗氧量增加或血压变化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临床症状。
2、脑动脉硬化性痴呆(血管性痴呆)
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脑器质性精神症状和痴呆,通常被诊断为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系脑部小动脉硬化导致的多发性小灶性梗死的结果。这种痴呆占老年人痴呆的15%~20%。病理检查呈腔隙状态轻微的脑萎缩,临床表现行为或人格的改变:淡漠、漫不经心、稚气、不讲卫生、话多、重复语言、啰嗦或言语减少、嫉妒等。亦可出现幻觉、妄想、恐怖、躁狂、抑郁、虚幻症等精神症状。
3、假性球麻痹综合征
脑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病变累及双侧内囊区皮质延髓束及皮质脊髓束时,则可引起双侧中枢性延髓麻痹,为假性球麻痹。出现表情呆滞、构音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或不能伸舌,可有掌-颏反射及吸吮反射强阳性等体征。
4、震颤麻痹综合征
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累及基底节,黑质、纹状体及其通路的血液供应改变,引起基底节细胞变性,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减少所致。表现为震颤麻痹症状,如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不自主震颤三联征。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肢体静止性震颤,面具脸等。
5、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病)
主要累及白质,灰质一般不受累及。其主要病态是由于小动脉缺血所引起的多发性灶性硬化的结果,临床表现缓慢进展的智能衰退、皮质盲、抽搐发作、言语障碍、淡漠、步态不稳、不自主运动等。
6、腔隙性梗死
亦称微梗死。是一种多发、微小的缺血性坏死,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脑血管病变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腔隙状态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如果病变累及要害部位,可产生假性麻痹伴肌力增高,锥体束征伴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单纯偏瘫等症状。
【治疗】
针刺治疗:运用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按神经节段取穴即:针刺 CCD1(1-4)、CCD(1-2)、CA1(1-3)、CA2(1-3)、CA3(1-2) 等穴段后,进针后待患者有针感,中强度提插捻转约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通常针刺治疗6至8个疗程,10次为一个疗程。通常针刺治疗5至7个疗程,共收治患者74例,治愈68 例,治愈率为91.8% ,总显效率为100%。
【预防】
1、一级预防
WHO报告应对40岁以上有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隔日给阿司匹林治疗,定期检查血小板凝集功能,治疗诱发因素,具体分析患者以往的生活、工作习惯特点,避免长期的精神过度紧张。不吸烟、不饮酒,避免与各种有害的化学和物理因素接触。控制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植物油等),控制体重,防止肥胖等。
2、二级预防
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出现了脑血管病后预防复发的过程。定期进行血脂、血糖测定,对早期病例进行及时治疗,定期复查,具体方法是:
(1)调整危险因素 ①高血压 保持血压正常化,使血压维持在21.3~12.7kPa左右;②禁止吸烟 吸烟能增加高血压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小板聚集率,增加血细胞比容,使血黏度增高。
(2)调整饮食 勿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饮食,同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避免酗酒:酒精可以增高血压,升高甘油三酯含量,滥用酒精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导致反跳性血小板增多;②降低胆固醇;③控制钠摄入:摄入钠增多可引起高血压;④控制血糖;⑤加强体育锻炼;⑥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化。 (3)调整高凝状态 降低血液黏度(如血液稀释),应用潘生丁、阿司匹林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