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 我 一 份 信任 还 你 一 个 健康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慢性鼻炎
周红安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肿胀或增厚等障碍。根据慢性鼻炎的病理和功能紊乱的程度,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是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后者是以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Chronic Rhinitis;就诊科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因:免疫功能障碍、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炎症等;常见症状:鼻塞、流黏鼻涕、间断嗅觉减退、头痛、鼻音,传染性无。
【病因】
致病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及职业与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1、全身因素
(1)慢性鼻炎常为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急性传染病后及慢性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引起鼻黏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2)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C缺乏,可致鼻黏膜肥厚,腺体退化。
(3)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鼻黏膜水肿;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鼻黏膜即可发生充血、肿胀,少数可引起鼻黏膜肥厚。
(4)烟酒嗜好或长期过度疲劳,可致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5)免疫功能障碍,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脉管炎、囊性纤维化及器官移植或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黏膜未恢复正常,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2)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炎症,或临近感染灶的影响,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鼻黏膜长期受到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促使发生慢性鼻炎。
(3)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异物及肿瘤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病原体容易局部存留,以致反复发生炎症。
(4)鼻腔用药不当或全身用药的影响,如长期滴用血管收缩剂引起鼻黏膜舒缩功能障碍,血管扩张,黏膜肿胀。
3、职业和环境因素
职业或生活环境中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如煤、岩石、水泥、面粉、石灰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及乙醇等)均可引起慢性鼻炎。另外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也可导致本病。
【临床表现】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鼻塞特点为:①间歇性: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②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当转向另一侧卧位时,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
(2)多为半透明的黏液性鼻涕,继发感染后可有脓涕。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入咽喉部,引起咽喉不适、多“痰”及咳嗽等症状。小儿患者由于鼻涕长期刺激鼻前庭及上唇,可出现鼻前庭炎及湿疹。
(3)由于鼻塞,可有间断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等。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2)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如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
(3)由于长时间的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刺激,易发生慢性咽喉炎。
(4)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检查】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体征鼻黏膜肿胀,表面光滑,以下鼻甲最为明显,鼻甲柔软,富有弹性,用探针轻压成凹陷,移开后立即恢复。
(2)辅助检查鼻黏膜对血管收缩剂敏感,滴用后下鼻甲肿胀可在3~5分钟内消退。鼻腔内有较粘稠的黏液性分泌物,多聚集于鼻底、总鼻道或下鼻道。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体征长时间炎症可导致鼻黏膜增生、肥厚,成暗红色或淡紫色。下鼻甲黏膜肥厚,下鼻甲骨亦可肥大,下鼻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状。探针轻压下鼻甲有硬实感并且不易出现凹陷,或凹陷出现但不易恢复。
(2)辅助检查对血管收缩剂反应差,鼻黏膜不收缩或收缩甚微。有时鼻底或下鼻道可见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
【诊断】
根据症状、鼻镜检查及鼻黏膜对麻黄素等血管收缩剂的反应,诊断多无困难。
【鉴别诊断】
但应注意与结构性鼻炎鉴别,结构性鼻炎是鼻腔存在一种或几种鼻腔结构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弯曲及下鼻甲内展等结构异常,常常会引起鼻腔通气及功能异常。
【治疗】
针刺治疗:运用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慢性鼻炎。按神经节段取穴即:HR1(双)、HR6(双)、HR3(双)、CA2(1-3)、DG6(1-3)、NS8(1-2)、SD7(1-2)、感应穴等穴段。进针后待患者有针感,中强度提插捻转约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收治患者96例,通常针刺治疗3至4个疗程,10次为一个疗程。治愈89例,治愈率为92.7%。总显效率为100%。
【预防】
1、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粉尘长期刺激。
2、避免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该类药物有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
3、积极治疗急性鼻炎,每遇感冒鼻塞加重,不可用力抠鼻,以免引起鼻腔感染。
4、应注意锻炼身体,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5、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应尽量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