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根 银 针 治 好 百 病

防治胃癌,早期的筛查至关重要
周红安
最近,一张新版癌症地图在网络上频传,甘肃、辽宁、江苏、山东等地区胃癌发病进入前三,肺癌、胃癌、肝癌死亡率居癌症的“前三甲”。胃癌的发病与高压力的工作、不按时饮食、常年实用速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多数亚洲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胃癌高发地区如日本、韩国等胃癌筛查提前至40岁。中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病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40岁作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约半数患者可无报警症状,45岁以下患者发生报警症状的比例更低,因此不应因有无报警症状而排除筛查对象。约10%的胃癌表现为家族聚集性,胃癌患者亲属胃癌发病率较无胃癌家族史者高4倍。
根据胃癌流行病学的要求,建议作为筛查对象。①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②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③H.Pylori(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④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威严、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⑤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⑥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胃癌的筛查项目有:胃蛋白酶原检测、胃泌素检测、幽门螺杆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指导进一步内镜检查。
一、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PGI浓度和(或)PGI/PGII比值下降对于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使用PGI≤70µg/L且PGI/PGII≤3.0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国内高发区胃癌筛查采用PGI≤70µg/L且PGI/PGII≤3.0。根据血清PG检测和H.Pylori抗体检测结果可以有效对患者的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步检查策略。根据胃癌风险分级,A级:PG(-)、H.Pylori(-)患者可不行内镜检查;B级:PG(-)、H.Pylori(+)患者至少每3年行一次内镜检查;C级:PG(+)、H.Pylori(+)患者至少每2年行一次内镜检查;D级:PG(+)、H.Pylori(-)患者应每年一次内镜检查。但需注意的是当萎缩仅限于胃窦时,PGI及 PGI/PGII比值正常。血清PG水平在短时间内较为稳定,可5年左右重复进行检测。该检测不针对胃食管交界癌(贲门癌)。
二、胃泌素17(gastrin,G17):血清G-17检测可以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血清G-17水平取决于胃内酸度及胃窦部G细胞数量。因此,高胃酸以及胃窦部萎缩患者的空腹血清G-17浓度较低。与血清PG检测相结合,血清G-17浓度检测可以诊断胃窦(G-17水平降低)或仅限于胃体(G-17水平升高)的萎缩性胃炎。因此,建议联合检测血清G-17、PGI、PGI/PGII比值及H.Pylori抗体,以增加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及程度的准确性。
三、上消化道钡餐:该检查用于胃癌的筛查已逐渐被内镜检查取代。
四、内镜筛查: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然而内镜检查依赖设备和医师,且费用较高,有一定风险和痛苦,患者接受程度较差。因此,采用非侵入性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进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检查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