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我 一 份 信任 还 你 一 个 健康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周红安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一般多见于胃、胆道、胰腺、结直肠、卵巢、子宫、肺、乳腺等器官恶性肿瘤的肝转移。近10年来,运用针刺效应技术疗法在肝癌的治疗中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其治疗作用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抑制癌肿生长
针刺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肝细胞功能、降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我们近10年来运用周氏针刺效应技术疗法治疗包括肝癌在内的186例恶性肿瘤,采取按神经节段取穴法,取NS8(1-2)、ET3(1-3)、ET4(1-3)、SD5(1-3)、SD1(1-3)、EL3(1-2)、感应穴等穴段,针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及肿瘤免疫调节因子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针刺效应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虚劳症状,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的含量,降低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水平;并可提高NK、IL-2含量,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抑制肿瘤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还通过对36例肝癌患者采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DL1(1-3)、DL2(1-2)、DL4(1-3)、NS8(1-2)、US6(1-3)、感应穴等穴段,经5至6个疗程的治疗后,有7例占位性病变消失,8例带病但无症状,正常工作和操持家务劳动,全部患者疼痛消失,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气色发了根本的改变。晚期原发性肝癌以扶正祛邪为原则,针刺DL4(1-3)、DL11(1-2)、DL6(1-2)、DG8(1-2)及感应穴等穴段, 对症治疗肝癌,治疗疗效有明显提高,症状改善及消除较为明显,生存期延长,部分病人血清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明显下降,极少部分甚至达到正常,癌肿瘤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并有出现癌消失的病例。用针刺效应技术疗法对症治疗,可达到近期治愈或延长生命的效果。
(二)、缓解癌性疼痛
癌肿日久迁延扩大或流注,导致气机不通。同时邪气久居,耗伤正气,气血虚弱,局部失于正常濡养,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癌性疼痛,以肝区最为明显,尤其到了晚期,患者疼痛愈加剧烈,此时需要长期依赖大剂量止痛药物维持。目前常规的止痛药物以及传统的三阶梯止痛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癌痛,但其中所使用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成瘾性,因而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刺止痛通过辨证论治刺激不同的穴段,或行气止痛,或散结化瘀,从而缓解疼痛。10年来,我们对63例肝癌腹痛患者采取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法针刺DG8(1-2)、EL3(1-2)、NS8(1-2)等穴段,对中晚期肝癌疼痛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尤其对中度疼痛疗效显著,止痛总有效率达92.37%。并且可以降低重度疼痛患者的用药梯度,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易接受,不成瘾,见效快。此外针刺可以促使体内释放P-内啡肽,抑制P物质的产生,这从物质上解释了针刺止痛的机理。
(三)、减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在人体诸多对化疗敏感的组织器官中,消化道是较早受累的组织,患者在化疗后常有恶心呕吐、哌逆、腹痛、腹泻等症状。化疗药物的毒性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失于健运,脾胃虚弱,故不能食;五脏不安,六腑不调,故气逆而呕。通过针刺刺激相应穴段,从而达到和胃降逆,健脾止泻的功效。采用针刺治疗HP2(1-2)、DG6(1-3)、DG8、DL4(1-3)等穴段治疗肝癌介入术后顽固性呃逆,从症状控制情况看,总有效率达98%,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针刺HP2(1-2)、DG6(1-3)、DG8、DL4(1-3)、ED2(1-3)等穴段治疗化疗后并发症,结果在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改善方面总显效率为100%。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针刺治疗肝癌化疗所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哌逆、止呕腹痛、腹水诸症方面,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四)、增强机体免疫、减轻放化疗后骨髓抑制
在肝癌的演变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其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针刺EL3(1-2)、NS8(1-2)、DG6(1-3)、DL4(1-3)等穴段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将63例肝癌患者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显著升高,提示针刺效应疗法可以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由于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大量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骨髓细胞,尤其对粒细胞的影响最大,导致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甚至全血细胞减少。在化疗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可以扶助正气,增加白细胞数量,减轻骨髓抑制。采用针刺DG8(1-2)、CA2(1-3)、ED2(1-3)、SD2(1-2)等穴段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结果白细胞回升率为81.6%,这足以说明针刺效应技术疗法可以补益肝肾,扶助正气,减少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五)、针刺治疗主要在中晚期肝癌
肝癌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确诊时患者已成中晚期。在肝炎-肝硬化-肝癌演变的三部曲中,针刺若能将其扼杀在前两个阶段,则会减缓肝癌的发生。因此,今后在规避上述问题的同时,可以倾向于肝癌癌前病变等阶段的研究,控制肝癌的进一步发展,这也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针刺虽能提高免疫系统机能,避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仍不能替代药物和手术治疗的主导地位,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以药物应用与针刺治疗并重,将两者结合共同服务于患者。
近年来,运用针刺效应技术疗法在肝癌的治疗中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同时在治疗胃癌、肺癌、胰腺癌 、结直肠癌、卵巢癌、子宫癌、乳腺癌等癌症方面 都具有较好疗效。并且针刺方法简单,不良反应极少,可弥补中西药治疗的不足。因此,扩大针刺在肝癌及所有的癌症中的临床应用,充分发挥其临床优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