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

给  我  一  份  信任 还  你  一  个  健康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

周红安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症是由于风寒外邪入侵面部,或由于内热亢盛筋脉不收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茎乳孔内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近10年来,我们采取周氏针刺效应疗法,一年内我们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108例,均取得奇特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例全部为诊所患者,其中男67例,女41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 a,均为单侧患病。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治疗方法】

 治疗: 按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取穴,针刺HS3、HS5、HS4、HS6、HS1等穴段 。

【操作方法】

1、得气 : 指毫针刺入穴段后,针尖刺激到人体的肌肉、神经时,此时针刺有徐和感或沉紧滞涩感,此为所谓“得气”。还有一种情况,即患者穴段之气较弱,针刺入穴段后,医者感到针下空疏无物,轻松虚滑,此所谓“不得气”,对不得气的情况,需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使之“得气”。

2、辨气: 《灵枢•始终篇》记载:“谷气来也徐而和,邪气来也紧而疾”。即“谷气”和“邪气”在医者刺手有不同感受。“谷气”来时指下有“徐和感”,“邪气”来时指下有紧滞涩感。辨明“谷气”与“邪气”是下一步调气的关键。对“不得气”的情况,即针下空疏无物,轻松虚滑,先使之“得气”,再而辨气。

3、调气: 针下“谷气”适时而至时,说明疾病预后佳,疗效好,此时就应守住针下所得之气,使针下之气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针刺疗效,可采用间断行针法,每隔15min行针1次,每次持续1~2 min,反复行针2 次,手法可用提插捻转手法。针下邪气聚多见于体质状实者发生的新病实证,说明患者的病情多属实证,宜用泻法,以疏泻穴段中的邪气,邪气得到疏泻,患者病情即可减轻。医者针下强烈的沉紧滞涩感会变得较徐缓柔和,此时邪去正复,经气调和。具体调气法可采用重提轻插,由深出浅,着力上提,引邪外出,迎头痛击针下邪气。对“不得气”的情况,应顺势调补之气,常用行针催气和留针候气之法。行针催气可用重插轻提的针刺补法,持续行针1~3 min,可催行气到来,留针候气即将留置在穴位内,安静等待一段时间,等候气至。总之,调气的原则即谷气至应守气护气,邪气聚则应泻邪逐气,气虚则应益气催气。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全部病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肌功能明显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面肌功能部份恢复;无效:临床症状和面肌功能无任何改善。

2、 治疗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痊愈占52%,显效为100%;治疗二个疗程后,痊愈率为96.6%,显效率为100%。

【讨论】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只要不是肿瘤或外伤致神经断离,经合理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迅速恢复,我们认为治疗面瘫按周氏针刺 效应技术治疗效果非常奇特。在临床中我们感到运用周氏针刺疗法对治疗面瘫极其有效, 再处理好“得气”、“辨气”、“调气”后,患者 自觉面部舒适,症状缓解,有立杆见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