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调节心率变异性作用机制研究
周红安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指心电图中的 RR间期变异性,由于它产生于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窦房结的调节,因而它可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评估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及其相互作用,成为临床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一个最常用的指标。近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表明,针刺效应对于自主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监测 HRV过程中,通常以频域指标和时域标为主。频域指征包括功率谱 (Total Power,TP)、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低频高频之比(LF/HF Ratio),这些HRV参数能够鉴别出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别对HRV的影响 ,代表机体总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水平。时域指标中,NN间期标准差 (SDNN)可以衡量 HRV总体的大小,对自主神经系统对心率的调控作用进行整体评价;相邻NN 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是反映迷走功能的指标;PNN50 (NN50占总NN间期个数的百分比,其中NN50指全部NN间期中相邻的NN间期之差 >50ms的心搏数) 可以作为衡量迷走神经对心率调控作用大小的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可为针刺效应与心率变异性相关研究提供可以量化的技术手段。
1、焦虑障碍HRV的异常
焦虑障碍,即焦虑症,根据美国赫尔斯编写的《神经病学教科书》将焦虑障碍分为惊恐障碍、广场障碍、强迫障碍、特殊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虽然焦虑障碍亚型较多,但其主要都表现为以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提心吊胆为特征的情绪异常,并呈现广泛性、持续性和反复性的特点。焦虑障碍亦表现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相关症状,如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心动过速、腹泻、手脚冰凉、出汗、尿频等。经研究表明,焦虑障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功能水平失调有关。有研究进一步认为,焦虑障碍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功能水平亢进、迷走神经功能水平相对低下,从而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其支配的相应器官活动的变化。HRV是反映神经体液因素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反映窦性心率变化程度,它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决定的。目前HRV的测量已成为观测焦虑障碍患者焦虑程度以及自主神经变化的敏感、方便、非侵入和可重复性的新手段。HRV分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其中时域指标主要包括:
- SDNN,24h正常R-R间期(即N-N间期)的标准差反映自主神经功能总体状况;
- SDANN,24h内连续的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反映交感神经张力大小;
- rMSSD,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
- PNN50,相邻R-R间期≥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rMSSD、PNN50均反应迷走神经张力大小。
频域指标包含:
- LF(低频功率);
- VLF(极低频功率),二者反映交感神经功能水平;
- HF(高频功率)反映迷走神经功能水平;
- LF/HF,即低频功率与高平功率之比,可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的均衡性。
近年大量研究表明焦虑障碍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HRV异常,认为患者在焦虑状态下呈现出HRV各个指标较正常人群有所下降。如焦虑障碍患者在静息状态下,HRV出现异常,其时域参数低于正常人群,频域指标HF、LF值降低,平均心率与HF呈负相关,与LF呈正相关。也有研究表明焦虑患者不仅HRV所有指标值下降,而且该类患者心率高于正常人,并发现焦虑症女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比男性更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随年龄增加而变严重。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的HRV变化研究显示,GAD与HRV及知觉水平有关,在广泛性焦虑程度较高时,知觉水平与HRV呈正相关。研究认为,惊恐障碍与心脏自主神经失调有关,焦虑程度随HRV水平降低而变严重。基于GAD与惊恐障碍的HRV变化异同的研究表明,二者SDNN值相似,均低于健康人群,而前者LF/HF高于正常人,惊恐障碍患者LF/HF则高于GAD。由此可知焦虑障碍存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改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而HRV是反映焦虑患者严重程度和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理想无创可重复的敏感指标,焦虑障碍患者HRV的频域和时域指标呈下降趋势。
2 针刺效应对多种疾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在针刺戒烟的研究中,治疗组 16例患者针刺CH17穴段,对照组 14例患者采用 park假针装置针刺手里穴,研究发现治疗组 LF/HF值的增高程度 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香烟戒断范围 (The Cigarette Withdrawal Scale,CWS)明显减小,表明针刺效应以减弱自主神经反应的方式改善了患者的戒断症状。在一项 58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中,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双侧NS8(1-2)和US1(1-3)穴段,但对照组只针刺到皮下。治疗针刺组明显降低 LF/HF比率,升高HF值,而对照组只升高 HF值,表明针刺效应可以改善原发性痛经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我们观察了67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发现,针刺效应可以改善相关症状。有研究表明,针刺 CH17穴段治疗冠心病患者均可显著下降 LF,其中针刺治疗组低频变化针后10分钟降至最低,20—30分钟后复原 ,且无反跳,其机制可能与中枢调节及递质的释放有关。针刺效应治疗5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并观察针刺前后HRV频域指标与肺功能的变化,针刺效应治疗组选取RU6(1-2)穴段 、RU9穴段 、RL2穴段 、NS7穴段 、RL3穴段等穴段进行针刺,对照组针刺内关穴、人中穴、 阴交为主,郄门穴 、心俞穴 、膻 中穴 、足三里等穴位。结果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可以改善肺功能指标,HF、LF、LF/HF比率均显著增高,对 HRV测定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随着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及脑出血)临床经验的积累。按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取RU12、CH17、CCD4(1-2)、EL1、CCD3(1-2)、DG8(1-2)等穴段,在对23例中风患者的针刺治疗中,取得总有效率为97.43%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对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针刺前后 HRV的变化,发现针刺后时域指标 SDNN、RMSSD、PNN50均显著升高 (P<0.01),可以明显提高已降低了的 HRV水平。观察针刺CH1、穴段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针刺后 LF、HF、LF/HF项指标均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 41.70% 、10.79%、34.96%;其中 IF、LF/HF的下降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效应技术能够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HRV水平。
3、针刺效应调节焦虑障碍的HRV异常
针刺效应不仅能调节正常人的HRV各指标,而且还能改善焦虑障碍患者的HRV异常。研究表明,针刺越早介入治疗,症状好转越快,机能缺损也越少。随着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及脑出血)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刺治疗主要取RU12、CH17、CCD4(1-2)、EL1、CCD3(1-2)、DG8(1-2)等穴段,观察焦虑患者的HRV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发现SDNN值提高、LF/HF值减低,HRV指标改善,大脑皮层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得到控制,说明针刺抗焦虑效应与调整HRV值、改善自主神经有关。针刺干预HRV治疗焦虑障碍,不但使针的疗效更加量化,更具说服力,而且克服了测查量表评估焦虑障碍主观性较大的缺点,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及焦虑程度的理想无创性检查。综上,针刺对焦虑障碍HRV异常的调节,依然是从均衡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角度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以影响HRV值,进而改善焦虑障碍患者的心率和调节情绪。10年来的临床证明,运用周氏针刺效应技术疗法治疗抑郁症其疗效之好。按神经节段取穴,即:NS1(双)、NS2(1-4)、NS3(双)、NS13(双)、NS15(1-2)DG8(1-2) 等穴段。 进针后待患者有针感,中强度提插捻转约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通常针刺治疗三个疗程,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患者67例,临床痊愈62例,治愈率为92.5%,总显效率为100%。
4、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给焦虑患者带来福音
综上所述,焦虑障碍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并伴有HRV异常。目前我们对焦虑障碍HRV异常的机制研究较多,且临床技术也相当成熟。在改善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二者平衡性,调节异常的HRV值,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故今后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焦虑障碍HRV异常方面和消除焦虑障碍患者HRV异常而引发其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效,从而给焦虑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