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心脏活动的调节效应
周红安
一、针刺效应技术对心率的调节作用
运用针刺效应技术,针刺“CH17(1-3)”穴段通过抑制心脏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明显升高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家兔血浆中NO 含量和NOS 活力,最终达到减慢心率的目的。针刺“CH3(1-3)”穴段可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调整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家兔心率。而针刺“CH1”穴段可能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促使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家兔心率向正常状态恢复。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能动态地反映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及其活动规律,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研究表明用针刺效应技术,针刺“CH3(1-3)”、“CH18”穴段均能显著改善家兔的心率变异性,表明针刺“CH3(1-3)”、“CH18” 穴段均能调整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调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的适当比例,有益于心功能的恢复,改善心肌缺血的状态。针刺“CH3(1-3)”穴段可以使海洛因依赖家兔降低的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迷走活动加强,交感-迷走神经的均衡发生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得到良性调整。针刺效应技术对异常心率的调整具有穴段特异性双向良性调整的特点,针刺“CH17(1-3)”穴段能提高心动过缓家兔的心率。针刺解溪、足三里、犊鼻穴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提高心动过缓模型家兔心率的作用。而非穴位治疗后几乎无作用。针刺“CH3(1-3)”或“CH17(1-3)”能够明显减慢心动过速模型家兔心率,同时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家兔心率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二、针刺效应技术对心律的调节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针刺效应技术对单纯的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和阵发性心动过速)以及心肺相关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肺心病、冠心病等)并发的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疗效。心律失常病人针刺CH3(1-3)穴段后脉象功率谱的特征参数发生显著性改变,使心血管系统获得优化方向的调节 。针刺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家兔双侧“CH3(1-3)”穴段,分别在10 min和3 min后,基本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而针刺非穴后心律无明显变化,说明针刺效应技术对心律失常调节的穴段效应性。观察针刺前后家兔心肌细胞激动性G蛋白(Gs)和抑制性G蛋白(Gi)含量变化,均在针刺后趋于正常,提示G蛋白在针刺家兔“CH3(1-3)”、“CH17(1-3)”穴段调节心律失常中有重要作用 。针刺“CH3(1-3)”穴段可以显著抑制室性期前收缩(HVE),损毁弓状核区后,针刺抑制HVE的效应消失。在弓状核区微量注射吗啡能抑制HVE的发生,而在弓状核区微量注射纳络酮后,针刺效应抑制HVE的效应出现反转,说明针刺家兔“CH3(1-3)”穴段抑制效应与弓状核内阿片受体有关。研究发现针刺效应技术,针刺家兔“CH3(1-3)”穴段可明显延缓快速型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其恢复时间,并且能够阻断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推测这可能是其防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针刺CH3(1-3)、CH17(1-3)穴段预治疗对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效应可能是通过减少缺血心肌细胞钙振荡的发生来实现的 。
三、针刺效应技术对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保护作用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能明显改善患者冠脉供血不足以及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绞痛等症状。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能明显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患者静息心电图sT段、T波,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从而对冠心病心绞痛产生治疗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对心肌缺血性损害产生保护作用。
1、针刺效应对抗过氧化作用物质的调节。针刺治疗心肌缺血模型家兔后明显提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心肌谷胱苷肽过氧化酶(GSH—PX)活力。
2、 针刺效应 对心肌酶的调节。心肌缺血后,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心肌细胞内的酶释放进入血液,成为心肌损害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可使心肌缺血后升高的血清心肌肌酸激酶(CK)、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降低 ,同时降低心肌乳酸脱氢酶(LDH)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 ,抑制心肌细胞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表明针刺通过抑制心肌酶的活性而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3、 针刺效应对能量代谢的调节。糖原减少是心肌缺血早期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而增加缺血心肌糖的供应和利用,可减轻心肌细胞的损害,改善心功能。研究发现针刺CH2(1-3)、CH3(1-3)等穴段可明显改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物质ATP、AMP、ADP的含量,保护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氧自由基的产生 。针刺“CH3(1-3)“穴段能增加心肌缺血家兔心肌组织糖原、琥珀酸脱氢酶(SDH)和ATP的活性,增强能量代谢 ,说明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能增强心肌能量代谢物质的活性,促进心肌组织的修复。
4、 针刺效应对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而针刺效应对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具有良性调节作用。针刺效应治疗能够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家兔血清N0的含量,降低其血浆内皮素ET-1的含量,从而提高NO/ET-1比值,并能降低血小板仪颗粒膜蛋白-140的含量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内皮功能紊乱的作用 。针刺心肌缺血家兔后,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升高,而心肌组织内CGRP含量无明显变化 。研究发现针刺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尾加压素II(U II)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内的水平,具有较强的心肌保护作用 。
5、 针刺效应 对心肌细胞离子浓度的调节。实验表明针刺CH15穴段可明显提高体内钙网蛋白(CRT)含量,促进CRT表达的上调,减轻了缺血再灌注造成心肌损伤的程度。通过针刺CH3(1-3)可抑制心肌细胞内ca的升高,降低ca 超载而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并且能上调心肌肌浆网钙泵(serca)基因表达,增强serca活性,在维持胞浆ca 浓度和心肌正常舒缩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6、 针刺效应对心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基因组学研究表明针刺 CH3(1-3)、CH17(1-3)穴段治疗后心肌缺血家兔心脏组织中有72个基因下调和21个基因上调,主要是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相关基因,细胞凋亡和应激反应蛋白相关基因,代谢相关基因,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相关基因,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类基因、免疫和炎性反应相关基因等 ,而下丘脑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基因表达则明显下调 ,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针刺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另外,研究发现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Bcl-2、Baxm、cTnT、bax基因表达具有良性调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