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效应技术对胃机能调节效应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胃机能调节效应

周红安

1、针刺效应技术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刺效 应技术对胃的运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生理情况下,对健康人群(即无胃肠器质性疾病),针刺 DG6(1-3) 对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波幅和胃的排空时间都有影响。动物实验中针刺家兔的“DG8(1-2)”穴段,显示无论在空腹、喂食物后、清醒或轻度麻醉时,都可出现胃的运动增强。表明生理情况下,针刺DG6(1-3)穴段能增加胃的运动,促进胃的排空。在病理情况下,胃的运动机能发生障碍,如临床上出现的胃痉挛疼痛,呕吐,胃下垂等各种病症,针刺DG6(1-3)、DG8(1-3)、DG5、DG11等穴段能解除胃痉挛,缓解疼痛,防止呕吐;针刺效应技术能增强胃下垂患者胃的张力, 可促进胃的蠕动,改善由于胃的张力减低或胃扩张等引起的胃排空机能障碍。

进一步研究显示,针刺效应技术对胃的运动机能表现为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家兔的“DG8(1-2)”、“DG11(1-2)”、“DG13”穴段,发现针刺效应能明显抑制毛果云香碱或依色林引起的胃运动增强。另外,针刺家兔的“DG8(1-2)”穴段对处于饥饿收缩的家兔胃,可使其饥饿收缩立即减弱,但当食物进胃而胃收缩不明显时,针刺效应可使胃的收缩增强。针刺家兔“DG9(1-3)”穴段能减弱进食脂肪后,其脂肪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针刺胃瘘家兔的“DG8(1-2)”穴段时,原来胃运动机能低者轻刺激可使之兴奋,胃收缩波幅升高,频率加快,但胃内压变化不大;原来胃机能亢进者,重刺激可使之抑制,收缩波幅减少,频率大多减低,胃内压下降。针刺效应技术还可对抗阿托品对胃的抑制作用,如果先施针,则阿托品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不出现或不明显。用五肽胃泌素造成家兔胃幽门部电活动亢进后,针刺家兔“DG9(1-3)”穴段,立即使原来较快的基本电节律减慢。

总之,针刺效应技术对胃的运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调节的性质和大小与受试者个体特性、胃当时的机能状态、穴段特性、及手法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生理状态下不如病理状态下明显,胃处于运动亢进或痉挛状态下,强刺激能抑制胃的运动,解除胃的痉挛;胃处于弛缓状态下,弱刺激能增强胃的运动。

2、针刺效应技术对胃分泌机能的调节

胃液由胃酸、胃酶和粘液蛋白组成。胃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对胃液的分泌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如慢性胃炎患者胃液酸度下降时,针刺可使胃液分泌增加。对酸度增高者,针刺可使之降低,如针刺DG12、DG6(1-3)等穴段,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显示,针刺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胃酸的分泌趋于正常。针刺DG8(1-2)、DG5、DG10等穴段可使消化不良患儿,原来偏低的胃总酸度、游离酸度、胃蛋白酶等恢复正常;针刺DG10、DG5等穴段可使营养不良患儿胃蛋白酶活性升高,使胃酸度偏高者下降,偏低者升高。以上结果说明,针刺对胃酸分泌过多者有抑制作用,对分泌不足者有兴奋作用。

胃泌素(Gastrin)能使胃粘膜血流加强,促使粘膜上皮细胞中DNA的合成,使细胞分裂增快,泌酸、泌酶功能增强。胃泌素也可促进胃肠道的运动。近来研究显示,针刺效应技术对胃泌素的分泌也有调节作用,如能降低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胃泌素的含量,使之恢复到正常水平。在针刺效应技术对化疗后胃肠反应的作用研究中发现,针刺效应能减少胃泌素的分泌,从而抑制胃粘膜的兴奋性,减低其对化疗药物刺激的敏感性,达到保护胃肠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中,用五肽胃泌素引起胃瘘兔胃液分泌亢进后,针刺家兔 “DG6(1-3)”穴段能使胃液分泌下降,而针刺家兔“NS8”穴段胃液分泌无明显变化。不同的刺激量是否对胃液的分泌影响不同?研究发现通过针刺胃瘘家兔“DG6(1-3)”穴段时,当胃机能低下时,轻刺激可使胃的酸度升高;当胃的机能亢进时,轻刺激无效,重刺激可使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度下降。以上结果说明针刺效应技术对胃液的分泌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结果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穴段特性、针刺手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