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及机制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及机制

周红安

大量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针刺效应技术对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治疗有它独特之处。近十年来,随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中风后“半暗带”(又称半暗区、半影区)以及“治疗时间窗”(指发病后的6~8小时)的现象,研究提示,针刺越早介入治疗,症状好转越快,机能缺损也越少。随着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及脑出血)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刺效应治疗主要取RU12、CH17、CCD4(1-2)、EL1、CCD3(1-2)、DG8(1-2)等穴段,在对23例中风患者的针刺治疗中,取得总有效率为97.43%的临床疗效,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主要是通过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降低患者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全血粘度、扩张脑血管及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甲皱微循环、提高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调节体内紊乱的神经递质、减少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等途径实现的。

1、针刺效应技术能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

脑缺血损害的中心问题是氧和能量的耗竭,增加脑组织氧和血流的供应量是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关键。针刺效应可以调节血管运动平衡,兴奋脑动脉壁上的β受体,使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使脑组织氧和能量代谢得以改善,脑组织损伤减轻。

实验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脑部缺血区血液供应减少。针刺效应可使患者脑血流图波幅增高、上升时间缩短、流入容积速度增大、上升角和顶夹角增大。进一步的实验证明,针刺效应可有效地升高动物模型脑缺血区硬膜外血管容积的幅度。在结扎家兔左颈总动脉、右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的模型上,针刺“EL7(1-2)”、“EL9”等穴段,针刺后35分钟,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的血流量可分别较针刺前增加47.30±13.42ml和38.62±5.63ml;对照组脑血流量在同一时间不但未增加,反而有所下降。针刺效应也可使大脑中动脉结扎后的动物的脑血流量有所增加。在夹闭一侧颈总动脉的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上,针刺效应增加缺血脑区血液供应的效应,可被切断同侧颈交感神经所取消。研究发现,针刺效应可能刺激了交感神经,兴奋脑动脉的β受体,直接导致脑血管扩张,从而改善了脑组织的血氧供应。研究表明,针刺效应在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状态中,针刺效应与脑缺血程度关系密切,器质性脑损害及缺血程度重者针刺效果恢复慢些,脑缺血程度轻者,针刺后脑缺血症状改善快些,表明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是极为重要的。针刺效应改善脑血流效应的机制,可能是针刺激了穴段各层组织外周神经感觉末梢,通过外周躯体或自主神经传入系统使针感反射性地作用于神经系统各级水平,调动和激发了机体一系列自我调节机制,最终调整了脑血管壁的自主神经功能,缓解了脑血管痉挛,从而改善了脑供血状态。

临床和实验研究还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心血管机能紊乱及心肌形态学改变。即脑-心卒中,也称脑-心综合症。针刺效应可以使射血前期(PEP)缩短、等容收缩期时间(ICT)缩短、血液动力学指数(LVET)延长、PEP/LVET减小、增加左室输出量、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用针刺效应技术,针刺CH17等穴段可使心肌线粒体嵴结构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核仁边移现象,这是蛋白质合成机能旺盛的标志,旨在加强核仁与胞质的物质交换,而且肌原纤维、毛细血管状态也明显恢复。针刺效应对心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为针刺效应技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形态学依据。针刺效应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肌超微结构得以恢复,心脏舒缩功能改善,泵血能力加强,从而增加脑灌流量,改善脑循环及脑缺血缺氧状态,促进了病损脑组织恢复。

2、针刺效应技术能纠正血脂和血流流变性的异常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病理基础。高脂血症可引起血流流变性异常,而使血液处于高粘聚状态,减少脑部血流量,加重病灶区脑细胞的缺血、缺氧。临床上很多缺血性中风患者,往往既存在血脂代谢异常,又存在血流流变性异常。如脑血栓患者具有高脂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特性,血脂升高则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易于沉积于动脉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为红细胞聚集、附着、并为形成血栓提供了条件。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则失去对动脉管壁的保护作用。所以血脂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全血粘度增加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能降低脑血栓患者血内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以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从而减少红细胞的聚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促进大脑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