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效应技术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针刺效应技术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周红安

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对内分泌系统中各内分泌腺有不同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较多的集中于针刺效应技术对下丘脑、垂体、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及性腺等方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功能失调或障碍性疾病的防治规律和机理研究上。

1、针刺效应技术对胰腺调节作用机制

针刺效应技术对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有调节作用,它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来增加胰岛素的含量,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况。正常血糖的调节,主要依靠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调节有两种途径,一是血糖浓度变化对胰岛的直接刺激;二是高浓度血糖作用于中枢神经,经迷走神经传出而使胰岛分泌胰岛素。在血糖升高时,迷走神经和胰岛β细胞受到刺激,因而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使部分血糖变成肝糖原,而降低血糖。在血糖低于正常时,通过交感神经的刺激而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促使肝糖原分解,因而致血糖上升。此外,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甲状腺素能促进糖在肠内吸收,加强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血糖超过9.52mmol/l则自肾脏排出,发生糖尿。通常当静脉全血空腹血糖高于6.7mmol/l(120mg/dl)或饭后两小时血糖高于10.0mmol/l(180mg/dl),尿糖定性阳性,并出现典型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症状时被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因不明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血液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临床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无力、消瘦或肥胖等症状,久病者可伴有感染、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甚至昏迷等并发症。临床一般将糖尿病分为两型:1型糖尿病,指有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指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的糖尿病。前者为自身免疫缺陷,有遗传易感性,基本病变是胰岛淋巴细胞侵润,β细胞破坏;后者则以胰岛素受体缺陷为主而发病。临床实践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对糖尿病本身的病变和其并发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可使糖尿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糖下降或基本恢复正常,下降幅值高者可达5.6mmol/l左右,尿糖随血糖改变而逐渐转为阴性,糖耐量试验明显改善,三多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严重糖尿病患者需配合西药协同治疗;针刺效应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好,能使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葡萄糖耐糖实验值都大幅度下降,而对1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稍差;病程短、病情轻、中度患者针刺疗效良好,重度患者效果稍差;肥胖与中等体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针刺效应技术疗效远较消瘦型好;疗程较长者治疗效果明显。针刺效应技术对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药物用量,甚至部分患者可停用口服药;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体育运动,可提高疗效。针刺效应技术对胰岛素的影响与胰腺功能有关。胰岛素分泌不足者,针刺后胰岛素上升;胰岛素分泌过高者,针刺后胰岛素下降;胰岛素分泌缺乏者,针刺前后胰岛素变化明显。针刺ED1(1-3)穴段后,血糖比针刺前降低10%以上者(被认为胰岛功能良好),血浆胰岛素含量均显著增加;针刺ED1(1-3)穴段后,血糖无变化或增高者(被认为胰岛功能不全),血浆胰岛素含量无改变或减少;表明针刺调整胰岛素含量与胰岛本身的功能有关。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微观水平上研究针刺效应技术对糖尿病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对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后缺损的研究,如果胰岛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则可影响胰岛素受体氨基酸顺序发生改变,出现胰岛素受体数目和功能异常,而引起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受体后缺陷是指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胰岛素作用过程中的任何步骤异常,这种缺陷包括不影响胰岛素结合、但影响受体穿细胞信号功能的传递异常,或受体结合后任何环节上胰岛素作用异常,通常为效应异常,如葡萄糖转运蛋白或靶细胞中酶的异常。研究表明,针刺效应技术对2型糖尿病有很好效果,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后缺陷有关,但缺乏进一步的实验证据。其次,神经生长因子(ngf)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ngf是由交感神经和神经脊衍生的感觉神经元作用于靶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经逆行轴索流动转运至神经元中发挥其营养作用。

2、针刺效应技术调节甲状腺作用机制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特征是甲状腺呈高功能状态、甲状腺肿大、眼征、基础代谢增加和自主神经失常。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主要与情志及体质因素有关。甲状腺同时受交感神经支配,故针刺效应技术对甲状腺的影响也和交感神经有关。针刺效应技术对甲状腺机能的影响与取穴和刺激方法有关,穴段距甲状腺的部位越近,其作用越明显;高频率的刺激作用强于低频率的刺激作用。针刺效应技术调节甲状腺亢进症的作用是显著的。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精神刺激或创伤病史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现86% graves病患者,血清中能检出针对tsh受体为抗原的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或称甲状腺刺激免疫球蛋白(tsi),或tsh受体抗体(trab)。tsi与垂体分泌的tsh不同,分子量比tsh大,刺激时间持久。tsi能与滤泡上皮细胞膜上tsh相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刺激甲状腺滤泡合成、分泌过量的甲状腺激素,而tsi不受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针刺效应技术对甲亢患者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甲状腺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免疫功能障碍进行调节来实现的。针刺前后,甲亢患者血清中 t3、t4、tsh含量及tsi活性有明显差异。未经治疗的甲亢患者血清中tsi阳性高达90%左右;其活性越高,血清中t3、t4含量也越高,提示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的增强程度与抗体的活性成正比。经针刺ET4(1-3)、ET2(1-3)、ET5等穴段治疗后,患者心悸、畏热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基础代谢率降低的同时,血清中甲状腺刺激免疫球蛋白(tsi)活性明显下降,t3、t4的含量随之显著下降,而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则明显升高,tsh与t3、t4之间呈明显负相关,随着疗程的延长,临床疗效可随tsi活性的逐渐降低而逐步提高;对于病情已控制,但tsi仍阳性,尤其是活性仍高者,停针后易复发。上述结果提示,针刺是通过消除或降低血清tsi活性,去除其对甲状腺细胞的病理性刺激,而降低血清中t3、t4含量,解除对垂体tsh的分泌抑制过程,使垂体分泌tsh的功能及垂体-甲状腺轴反馈    调节过程的反常现象恢复正常,而实现治疗作用的。

针刺效应技术作用可使单纯甲状腺炎患者已肿大的甲状腺体显著缩小,这说明针刺效应技术对甲状腺的调整作用,可因甲状腺机能状态不同而分别使之趋向正常化。针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ET5、、ET2(1-3)、ET4(1-3)等穴段,可使其甲状腺腺体缩小,基础代谢下降。针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ET3(1-3)、ET5等穴段,可使其肿大明显缩小,症状减轻,尿中排碘量明显减少,腺体吸聚和利用碘的能力提高。当切断家兔一侧交感神经或c3~c6脊神经前支,可使甲状腺滤泡扩大,滤泡上皮变低,此时针刺“ET5”、“SD16(1-2)”穴段则可使家兔滤泡缩小,滤泡上皮变高;当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时,可致甲状腺滤泡缩小,滤泡上皮细胞变高,摄碘量增加,针刺“ET1(1-3)”穴段可使其家兔甲状腺滤泡扩大,滤泡上皮细胞变低,摄碘量明显降低。针刺效应技术治疗甲亢病人能有效地纠正异常的甲状腺功能,减少t3、t4的合成与分泌,治疗后不仅血清t3、t4含量明显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显著回升,而且具有生物活性的t4在甲状腺外脱碘后转化成无生物活性的t3明显增多。

针刺效应技术对甲状旁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用家兔做针刺镇痛实验,针刺“EL30”穴段,可见痛阈提高,同时血钙浓度降低,血磷浓度升高,这主要是由于针刺抑制了甲状旁腺的功能所致。针刺效应技术治疗可使血钙过低引起痉挛的患者,血钙增高,血磷降低,痉挛等症状消失。这些可能是通过节段神经通路或体液途径而发挥作用的。

3、针刺效应技术调节性腺功能的作用机制

针刺效应技术对性腺机能所产生的作用是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变化作为基础的。针刺雌性家兔的“RW8”、“RW9”穴,段观察雌性家兔月经周期外周血中的黄体化激素(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孕酮(p)、雌二醇(e2)和睾酮(t)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在垂体和卵巢水平上,同时对雌性家兔的生殖内分泌产生抑制性的调节。针刺“RW8”、RW9穴段有很高的避孕率,其机制是,针刺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过剩分泌,并借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素的分泌,阻碍卵泡的成熟和排卵,而并不引起其生殖器官组织结构的变化。针刺效应技术通过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可以治疗不孕症,促使其排卵,恢复正常月经而受孕。动物实验证实,针刺家兔后,其卵巢间质细胞普遍黄体化,卵泡膜增厚,提示针刺致垂体黄体生成素分泌增强。由此也表明了针刺对卵巢功能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针刺正常排卵妇女的RW2(1-3)、RW10、RW7与RW11等穴段,其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和雌二醇(e2)较针前均有不同变化,lh水平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都下降,fsh变化不显著,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于卵泡则都有上升趋势,黄体期则下降,故认为针刺对下丘脑-垂体分泌促性腺素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针刺去卵巢家兔的“RM4(1-2)”、“RW10”、“RW12”、“RW9”等穴段后,其肾上腺的重量增加,皮质细胞核仁组成区的一种dna相关蛋白(agnors)增加,血中肾上腺甾体激素水平(包括睾酮)增高。针刺使肾上腺皮质功能活跃,促使体内生成雌激素的底物雄激素增加,最终使血中雌激素含量升高。此外以RW4(1-3)、RM4(1-2)、RW9穴段和RW2(1-3)穴段为主,针刺治疗输卵管不通,可获较好疗效,但机理及与性腺等的关系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