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针刺效应学敲开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
彻 底 颠 覆 了 人 们 对 针 灸 治 病 的 认 知

周氏针刺效应技术治疗肝硬化免除换肝痛苦
周红安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肝纤维化在进入肝硬化之前,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ECM)是可以逆转的。著名肝病学家Rog King对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明确提出人典型发展的肝硬化完全可以逆转。已故国际著名学者Popper教授曾强调指出,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就将治愈大多数慢性肝病。阻断与逆转肝纤维化已被作为治疗慢性肝病,防治肝硬变的关键所在。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已报道的秋水仙碱等十几种药物虽可抑制肝纤维化,但毒副作用较大,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我们在针刺治疗急、慢性肝病及抗肝硬化的可行性实验研研究表明针刺能够减少或者抑制胶原、非胶原糖蛋白合成和分泌,减轻肝硬化程度,对肝硬化的形成与进展起较明显抑制作用,在临床方面并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1、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发现,以儿茶酚胺荧光观察肝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可见正常家兔除了在小叶间结缔组织中有密集的交感肾上腺素能膨体神经以外,在肝小叶内,特别是周围带,荧光膨体末梢穿行在血窦和肝细胞之间,密切接触肝细胞和血窦内皮细胞。失血性休克以后,肝组织中的肾上腺素能神经明显减少。 针刺“DL3(1-3)”、“DL4(1-3)”穴段,可见失血性休克家兔肝组织中肾上腺素能神经存在,与正常接近,与失血性休克同时取材比较有显著不同。 针刺“DL3(1-3)”、“DL4(1-3)”穴段, 对失血性休克肝有明显影响。针刺组肝儿茶酚胺荧光趋向正常,这有利于交感神经对肝血流的控制以及调节肝细胞代谢,磷酸化酶激活时间长,耗竭慢,与肝细胞仍存在较多的糖原;这些都可说明针刺组肝细胞功能活跃,存在着激活的磷酸化酶,可不断分解糖原成为葡萄糖,进入肝血流,这对因大失血而全身组织器官能源危机是有利的。针刺对急、慢性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慢性损伤动物之症状、体征、血液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损伤、胶原纤维增生均有明显的改善,对慢性肝损伤动物紊乱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整作用。 研究发现,针刺能明显提高超氧化酶(SOD)活力,降低甲撑二氧苯丙胺(MDA)含量,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堆积。实验观察了针刺镇痛对肝细胞的作用,见到可引起肝细胞一系列超微结构变化。粗面内质网(RER)及游离核蛋白体增多。RER膜管常紧密依附线粒体周围,形成RER线粒体功能复合体。丝胺酸(SER)膜泡扩张、聚集,相应膜上脂蛋白及胆固醇合成增多,同时葡萄糖6磷酸酶及细胞色素(P450)活性亦增强。提示: 针刺是促进肝细胞的吸收、合成、分解、转化、贮存、解毒、呼吸及运输等功能,以加强肝细胞的机能活动,合成大量必须物质,供机体调整修复用。针刺所引起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是肝机能增强表现。实验研究发现,非针刺组休克家兔的肝小叶酶活性普遍减弱,肝细胞索互相融合,结构不清,提示肝细胞受损存在;而针刺组休克家兔琥珀酸脱氢酸(SDH)活性增强,与正常组酶活性相近。证明针刺“DL3(1-3)”、“DL4(1-3)”穴段, 有促进休克家兔的肝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和SDH增强作用,通过酵解和氧化两条供能途径的代偿,缓解了休克状态下细胞的能量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细胞的代谢活动,延迟或部分逆转了休克对肝细胞功能的抑制和损伤。实验证实,家兔汇管区和肝实质内存在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失血性休克后针刺“DL3(1-3)”、“DL4(1-3)”穴段,肝中碳酸酐CA荧光趋于正常,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含量趋于正常,有利于交感神经对血流控制;另外,肝细胞的代谢活动亦处于活跃状态,可不断分解糖元成为葡萄糖进入血流,肝小叶磷酸化酶激活时间长,耗竭慢。
2、临床观察和治疗效果
选取2013年2月—2019年12月本临床基地(加拿大同济社区中医院)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 者22例 ,男性13例,女性9例 ,年40—71岁,病程6年至18年。,先取DL1(1-3) 、DL2(1-3)、DL3(1-3)、DL4(1-3)、DL7等穴段,采用针刺效应技术治疗予以治疗。每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一个大疗程含三个小疗程 。治疗完一个大疗程时,其有效率为100%,有效: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B超检查显示腹水量1500—5000mL,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显示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当针刺治疗二个大疗程时,显效率为100%。显效:乏力、腹胀、尿少、双下肢浮肿等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证实腹部无腹水或腹水量小于1500mL,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显示基本接近正常。 其中7例肝硬化肝腹水患者,经医院确诊需要换肝。 经二个大疗程治疗后,7例肝硬化患者均接到医院不需要换肝的通知,检查各项指标恢复基本正常。同时观察了在治疗期间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酶(HA)、IV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BV、DNA。治疗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高,CAH>CPH,治疗后随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的下降、基因(DNA)阴转,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也明显下降, 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改进,说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与肝内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观察了针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表明针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性激素的紊乱有改善和调节作用,说明针刺效应技术在肝硬化的临床治疗中的巨大价值。
3、讨论
针刺效应技术治疗机制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直接调节周围神经功能状态,或通过反馈机制进行中枢神经调节。针刺穴段调节周围神经功能状态、调节人体脏器功能等都是这种机制的体现。针刺对肝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穴段的特异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显著降低血清PC]1I、LN、HA和C Iv等肝纤维化指标,可用于肝硬化的治疗。针刺能够阻断或逆转肝硬化肝纤维化的机制如下:(1)针刺 能减少LN、HA等; (2)针刺 能下调I、Ⅲ 型胶原mRNA的表达;(3)针刺能显著降低TGF B 1、TpR I、TpR II蛋白表达。通过以上3个方面,针刺能够有效降低肝组织胶原沉积面积,阻止肝纤维化进程,进而治疗肝硬化。研究发现针刺不仅可以降低血清PC111、LN、HA和c IV等肝纤维化指标,而且可以降低TC、TG等m脂指标,同时提高肝/脾CT比值。研究发现针刺“DL3(1-3)”、“DL4(1-3)”穴段,能够显著改善肝硬化家兔门脉高压所致的小肠黏膜缺血、缺氧、充血、水肿、糜烂等状态,消除肠黏膜静脉扩张、瘀血;同时还能显著提高肝硬4-E家兔肝脏、血清和肠道中的谷胱甘肽(GSH),从而增强肝硬化家兔肝脏和肠道的抗氧化及化学损伤的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使肝内细胞外基质增生减少,从而逆转肝纤维化。还发现针刺DL1(1-3) 、DL2(1-3)、DL3(1-3)、DL4(1-3)、DL7 等穴段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胃动力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缓肝硬化进程,延长生存时间。综上,针刺不仅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逆转肝纤维化进程;而且可以显著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小肠黏膜及静脉瘀血状态、提高肝硬化患者胃动力,从而治疗肝硬化并发症。